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统战政策,宣传党的执政理念和主要方针,团结和鼓励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光明日报》正是创刊于此背景下,旨在为广大知识分子群体提供“纸上话语空间”,宣传国家统一意识形态思想,鼓励其积极转换认知看法,转变“旧思想”、了解“新事物”,从而在新中国建设中“施展拳脚”“挥斥方道”。报纸的头版文章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办刊理念和报纸导向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其主要内容能够反映出政治生态和时代特征。《光明日报》头版文章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和国民思想塑造的重要作用,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统一战线的思想传播需求。
一、提升工农群体地位,培养全民阶级观念
在旧社会,工农群众数量较高、基数较大,但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与其他阶级相比普遍较低。《孟子·滕文公上》有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新中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要重点改善和提升工农群体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光明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刊发了大量体现我党对工农群体政治立场的文章。受历史条件所限,我国工农群体教育基础薄弱,“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农大众及其子女基本上被关在学校外”,故希望尽快提升工农群体的知识水平,重点培养工农知识分子。1950年6月14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密切配合国家建设工作》的文章中指出,首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优先保障工农大众的教育权。1950年9月21日刊发的文章《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开幕》,报道了我党培养工农干部以及优秀的工农青年成为高级建设人才。上述报道从政治高度传达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基本方针,在政治导向上突出了工农群体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农群体地位的提升。
同时,为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实施土地改革,党和政府决定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培养全民阶级观念。1950年8月21日刊发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附更正)》中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即“依其家庭成份决定,其本人的阶级成份,依本人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方法决定”。《光明日报》及时向其目标读者群体传达了国家最新政策,并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标准,明确表达了我党的政治立场,即“党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又是统战工作对象”。这为进一步施行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获得知识分子群体支持,改造知识分子群体意识形态认知打下了坚实基础。1950年3月18日刊发的《提供了知识分子改造道路》一文,介绍了我党开展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土地改革运动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紧密连接,引导知识分子群体从“情感上倾向地主阶级”到“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鼓励知识分子群体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激励其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获得新生,积极转换政治认识和政治立场,为树立全新阶级观念作出重要保证。
二、树立革命领袖形象,开展“保家卫国”舆论动员
对于革命领袖思想的宣传是《光明日报》头版文章的工作重点。许多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和共产国际革命领袖不了解、不熟悉。1950年1月21日刊发的《列宁的思想正在胜利》,重点宣传了列宁同志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形象与言论思想,向广大知识分子群体阐述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自己和解放人类的战斗”。1953年3月12日刊发的《关于学习悼念斯大林同志的文件的通知》一文,强调“斯大林同志的不朽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光明日报》头版文章长期开展对革命领袖形象的正面宣传,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深入贯彻领袖言论思想,加速其从“旧人”向“新人”的转变,在意识形态上高度保持对马列主义思想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认同,实现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