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域下网络脱口秀节目的青年文化价值建构
作者 宁波
发表于 2025年9月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诞生于1974年。他在《空间的生产》中详细阐述了空间概念的三元辩证法思想。其唯物主义空间观的核心主张是:人类以其身体性与感觉性、感知与想象、思维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活动,进入彼此的相互联系之中。空间的生产可分为三个辩证联系着的维度,这个三重的辩证关系又是被双重规定着从而被双重设计出来的。一方面,它们指社会生产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感知的、构想的和直观的空间。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与《脱口秀大会》两档节自拥有相似的青年观众群体,在播出期间产生了大量热搜话题和高阅读量,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和高度互动的媒介实践特征。笔者以这两档节目为对象,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象、表征性空间三重维度,分析脱口秀节目以及弹幕评论对受众的感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索在三重空间结构中的青年文化价值建构机制。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新媒介”空间实践

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是指空间性的生产,它与城市道路、网络、工作场所、私人生活及休闲娱乐密切相连。这种具体化的、社会生产的、经验的空间即“感知的”空间。它直接可感,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被准确测量与描绘。

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脱口秀节目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为青年群体创造了一个现实的可感知的空间,并通过塑造青年群体的“在场”,使节目与青年群体实现现实空间的联结。围绕这个场景,青年观众不再像传统媒介时代充满仪式感地聚集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观看节目,而是在任意的现实场景里,实现脱口秀节目的沉浸式观看,并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随时参与到节目中,体会脱口秀节目带来的快感和即时娱乐,这是真实的物理空间实践。

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和再生产概念,也包含每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空间集合。移动互联网构筑的这种空间集合成为社会交往关系的场所,有着较强的聚合力。每个成员都会在这种聚合力的作用下,以一种生产方式为载体不断生产自己的空间。青年群体通过指尖点击屏幕,进入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创设的新媒介空间。在观看脱口秀节目的空间实践活动中,青年群体的多重社会差异,包括身份、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等现实维度都会被显著淡化,从而实现了跨越地理界限、社会阶层以及民族差异的广泛聚合。借助屏幕的物理交互功能,参与者通过发送实时弹幕、发表评论等方式,在脱口秀新媒介空间中实现即时的互动参与和自我表达。在脱口秀节目这样的现实空间与新媒介空间中,青年群体也在创造自己的群体、文化认同,实现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触及与交往。青年群体不再受主流或者父辈文化的规制和约束,建构起自我体验与自我表达的空间,实现自我价值,从而生产出独属于青年群体的自由空间。

二、话语权力与情感价值共筑“构想的空间”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表象”指的是被概念化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家、城市学家等当作构想的空间,这一空间与生产关系以及设定的秩序相连,从而控制语言、话语、文本、逻辑,支配空间知识的生产。在脱口秀节目场景中,由节目导演团队、脱口秀表演者及观众群体共同构建的想象性空间,实现了对现实物理空间的有效重塑与创新。在这一构想的空间中,青年群体从主流文化中获取更为丰富的话语权,进而达成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情感体验不仅构成了青年群体表达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还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与专属的表达空间。

在脱口秀节自的独特语境中,节自的弹幕与评论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不仅丰富了其文化资本的积累,还成为其在这个构想的空间中行使并彰显话语权力的核心平台。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