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游融合类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呈现出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日益紧密的互动与融合。这类电影通常在叙事结构、视觉风格或互动机制上融入游戏元素,力求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化的观影体验。广义上,影游融合类电影是指任何在艺术创作中借鉴或融合游戏元素的电影作品;狭义上,则专指那些直接改编自游戏IP或在剧情中展现“玩游戏”情节的电影作品。影游融合类电影的雏形可追溯至1993年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其虽未取得巨大票房成功,但仍为后续游改电影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尝试和启示。近年来,随着电子游戏逐渐从单纯的娱乐工具发展为全球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游戏在媒介生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数字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子游戏不仅深刻影响了当代观众的娱乐方式,还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语言和表现手段。基于此,笔者探究影游融合类电影对游戏资源的跨媒介改写,以期在理论上进一步阐释游改电影的美学原则,甚至在实践上促进电影产业与游戏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符码转译与意义衍生:游戏界面的跨媒介重构
文化符号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承载社会价值、认知方式和历史经验的载体。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符号的转译从静态的文本形式向动态的符号系统演变。这不仅是媒介技术革新的产物,更是对原始符号的解构与重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指出,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它随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文化视野以及媒介形式的变迁而不断流变。相仿地,游戏元素不再是孤立的互动象征,而是活跃于各种媒介之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
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游戏元素在进入电影后需经历符号“能指”的转换与“所指”的扩容。游戏特有的交互性符号需转化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指,通过镜头运动、光影设计、音效编排等电影语言符号体系进行再编码,形成“拟互动”的叙事效果。以电影《刺客信条》为例,其中的“自由跑”元素,借助电影中的特技和舞蹈动作,将原本游戏中玩家操作角色自由跳跃、攀爬的玩法转化为电影的动作场景。又如,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将游戏中的“水管通道”“金币收集”“蘑菇变身”等经典视觉符号直接融入电影场景设计,不仅保留了游戏中的直观性和操作感,还通过镜头运动模拟了横版跳跃的视角(如低角度跟拍),完成了游戏操作感向电影视听语言的转译。这种转译不仅是对形式的还原,还是对原有符号系统的重新建构,使其更加符合电影的叙事结构与观影体验。
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游戏元素转译不仅限于形式层面的呈现,其意义衍生过程遵循符号接收者的文化解码逻辑,呈现多义性与动态性特征。当游戏符号从互动性强的游戏媒介转向以叙事为主的电影媒介时,原本的符号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涵。一方面,电影扩展了游戏元素的文化内涵,使其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符号意义,还通过电影叙事与视觉表达机制创造了新的情感维度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它推动了文化创新与表达的多样性,展现了文化符号在技术条件下的再生能力。例如,在电影《刺猬索尼克》中,索尼克的“超速奔跑”技能,不仅是速度的象征,也成为“孤独者寻求归属”的情感载体。而在国产电影《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中,游戏中的“剑气流转”被转化为一种精神象征,不仅象征着人物的成长与自我超越,也阐释了对亲情和牺牲的情感立场,拓展了游戏中符号的文化深度。
二、叙事延展与空间建构:游戏世界的电影化改写
游戏的电影化不仅仅是对游戏内容的再现,更是通过叙事延展和世界建构的创新,赋予电影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美国学者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Ryan)在《故事的变身》中强调故事世界在跨媒介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游戏的交互性、非线性叙事与电影的线性叙事、视觉主导性虽存在本质区别,但二者在“世界建构”层面具有共通性。游戏通过规则设定、空间逻辑与文化符号构建虚拟世界,电影则通过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与角色塑造实现类似功能。
影游融合类电影的叙事延展,不仅是对游戏故事的简单重述,更是对非线性叙事、互动性机制与多结局模式的适应性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