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深层重构
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网络传播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还通过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特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逻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由重庆邮电大学郑洁等所著的《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一书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置于网络传播的动态语境中,既揭示了数字技术对理论传播的深层重构,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场域。
从解构到创新的传播范式转型。本书揭示了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逻辑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完成传播逻辑的范式转型。在传播主体层面,传统的精英垄断模式已难以适应网络传播的需求。因此,通过培育一批既具备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精通网络传播规律的专业传播人才,可以确保理论传播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传播内容层面,网络传播要求实现从“抽象概念”到“具象符号”的编码转型。传统的抽象概念传播方式在网络空间中难以引发受众共鸣。因此,可以运用网络语言、表情包、短视频等新媒体符号进行理论阐释,使抽象理论转化为网民易于接受的具象化表达。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