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琵琶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 王次
发表于 2025年9月

杨靖是我国当代琵琶艺术家的优秀代表,数干年来,她在琵琶演奏、教学、研究、对外交流、乐器改革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为琵琶演奏家,杨靖长期活跃在国內外音乐舞台,多次荣获全国琵琶比赛大奖,曾应邀出访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和华乐团合作演出;录制出版《追日》《霸王卸甲》《祁连狂想》《花木兰》《琴瑟破》等专辑和黑胶唱片《文武》《品意》,以及琵琶艺术史上第一张低音琵琶独奏专辑《弄韵》。无论诠释传统乐曲或演绎现代作品,杨靖的演奏均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誉为“当代最具舞台艺术魅力的琵琶演奏家”。为此,20l8年杨靖荣获了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

作为琵琶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杨靖辛勤耕耘37年,先后有数十位学生荣获全国琵琶演奏比赛金、银、铜奖,她所教的毕业生成为多所音乐院校的优秀教师和海内外杰出民族乐团的骨干演奏员。2023年,杨靖在中国音乐学院创建了以“传统主课 + 琵琶室内乐"的多种授课模式为特色的中国乐器演奏(琵琶)主课课程,并于当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创编的琵琶室内乐教程,成为首个纳入音乐高校器乐教学课程体系的成功案例。1997年,杨靖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

作为琵琶艺术的研究者,在教学之余,她潜心探索,撰写了《<琴海游思>的启示一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学术思考》《琵琶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刘德海琵琶教学思想刍议》《琵琶乐曲演奏中整体与局部关系探微》《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室内乐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教学实践》等学术论文;还担任“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琵琶卷)副主编,策划并主持了“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等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主编出版《刘德海纪念文集》《刘德海琵琶作品全集(五线谱版)》等书籍。

作为琵琶艺术的改革者和开拓者,一方面,杨靖先后与琵琶制作大师满瑞兴先生、曹卫东先生,以及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和改良了“低音琵琶”与“高音琵琶”,这两项乐器改革的成果均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其中低音琵琶还荣获科技进步奖;另一方面,创建了琵琶室内乐表演形式,将传統琵琶和研制改良的低音琵琶、高音琵琶、复原唐代制式的五弦琵琶、四弦琵琶,以及古老的南音琵琶等多种乐器,创造性地应用于琵琶室内乐团的演奏和教学中。为了推动这一新型表演形式的发展,杨靖移植、改编和委约创作了二十余首琵琶室内乐作品,包括重奏、合奏和协奏多种形式,均以清一色的琵琶族群来演奏。由她组建的“杨靖琵琶室内乐团"和“品意琵琶室内乐团"荣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赛事及室内乐重奏组展演的最高奖项。为了推进琵琶室内乐教学,杨靖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媒体琵琶室内乐教程一《中国琵琶室内乐教程》,为琵琶专业主课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该教材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项目。2024年和2025年,她相继出版了数字专辑《杨靖室内乐艺术作品精选》,以及中国第一部低音琵琶作品集《乐相和一一低音琵琶原创作品集》。杨靖还担任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艺委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紫禁城室内乐团团长、杨靖琵琶室内乐团音乐总监等职,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兼职,推动琵琶艺术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毫无疑问,杨靖把琵琶艺术看作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并不断用新的观念灌输其中,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为琵琶艺术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靖 近照

从杨靖琵琶艺术的成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这一切现象背后的深层内容。之所以在琵琶

艺术的实践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她站在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前沿,用现代性的眼光审视琵琶这件中国古老的乐器,使其在21世纪绽放新的光芒。首先,我们要追寻杨靖的学习经历和前辈对她的影响。杨靖六岁起随父亲刘时本学习柳琴和琵琶,1977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周谦、方炳云教授。1982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刘德海教授,1986 年和1988 年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她还曾得到汪派张萍舟先生和平湖派杨大钧先生的传授与指导。从家庭到学校、从武汉到北京,杨靖先后师从六位老师,从浦东派、汪派、平湖派等传统琵琶流派的艺术风格中汲取丰富的养料,这无疑给她后来的艺术道路打开了宽阔的视野。特别是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艺术观念,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她。刘德海“青年时代是传统的叛逆者,步入晚年成了传统的守护者”,杨靖认为,“这一转变不是个人兴趣和好恶的转移,不是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命题的被迫选择,而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民族音乐家,经历了多重文化思潮的撞击和反思之后,文化寻根意识的觉醒”①。尤其是当他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境遇下的传承发展,文化传统的现代性理解便由此产生。杨靖清楚地看到了刘德海先生守护传统的现代意识,进而领悟到传统的守护意味着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透视文化寻根的真谛。杨靖从前辈的艺术观念中吸取养料,确立自身的审美把握。她认为,演奏家“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不仅再现,更需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审美主体获得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