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供求视角下胶东大鼓“课本剧”的现代化转型
作者 赵文金 马栋梁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东大鼓是流传于山东胶东半岛农村地区的一胶种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因其艺术风格鲜明和文化传承价值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胶东大鼓由盲人表演,其功能不仅在于娱乐,更是表演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其艺术形式与表达内容高度契合农耕社会中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是民间曲艺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胶东大鼓逐渐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为应对这一文化存续挑战,“非遗”研究基地发起了“胶东大鼓进校园”项目,通过将传统曲艺形式与小学教育相结合,改编课本内容为胶东大鼓“课本剧”。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拓展了胶东大鼓的文化供给渠道,也有效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受到学校、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与欢迎。

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学供需关系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胶东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消费文明过渡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应性调整策略。通过分析“课本剧"这一创新形式如何实现胶东大鼓与现代文化需求的契合,本文进一步阐述其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及路径选择,并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

一、传统胶东大鼓发展空间与供求关系

胶东大鼓作为草根性曲艺,其发展动力源于盲艺人“卖艺求生"的需求和农村百姓的文化娱乐诉求,二者客观存在着明确的需求关系。胶东大鼓盲艺人在卖艺谋生这一核心原动力的驱动下,以满足农村百姓观众的文化娱乐为主要目的,艺人们相互之间互为影响,并不断借鉴吸收、融汇了山东地区其他曲艺如奉天大鼓、犁铧调、西河调以及地方民歌等姊妹艺术的特点,在广阔的胶东农村地区打开了自己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

在传统社会中,就胶东大鼓早期的发展而言,因为盲艺人的生存严重依赖于胶东大鼓的创作与表演,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与胶东大鼓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盲艺人因为身体残疾而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通过学习、创作、表演胶东大鼓,博得农村百姓的认可给予果腹之食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谋生方式。如于会泳在其《山东大鼓一一犁铧大鼓·胶东大鼓》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在过去的日子里,艺人的生活很苦,在乡间是赚不到钱用的,只是唱口饭吃而已。春夏秋季时,三五人搭伙到远处去拉乡①,夏夜的凉场②,晚秋的街头,正是人们喜聚的场合,也正是艺人的露天的书场。等他们饿着肚子唱过第一段书以后,村人们才自愿地捐出晚饭来,饭后还要继续唱下三四个钟头。这是为了向听众求碗明天的早餐。"③通过这段描述,清晰展示了盲艺人对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的依赖性。

在这一背景下,盲艺人为适应观众需求,形成了多元风格,这种供求关系中的客体地位赋予了胶东大鼓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观众的意愿居于主导地位,左右了胶东大鼓的风格与发展方向。盲艺人出于卖艺求生的需求,会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胶东大鼓获取生存资源,不断创新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以讨得观众的满意。因此,在传统社会中胶东大鼓的师徒传承内容要求并不严格,“艺人们在吸收别的曲艺、民歌等的腔调时,并不受他的师父或者本行本门中的任何限制。于是便形成了此大鼓在吸收上非常大胆的传统。从历史上来看,曾被其吸收的对象除了皮黄以外,尚有奉调(奉天大鼓)犁铧调、西河调、高拨子调等曲艺音乐…."④。由此,盲艺人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使胶东大鼓具有多元艺术元素。这也是众多草根性曲艺种类共同的特征,因为“整个曲艺音乐的发展史早已告诉我们,那些凡是在某一曲种有过卓越成就的演员,无一不是和他们善于吸收借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成为了胶东大鼓能够在传统社会具有坚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彰显出供求关系主导艺术变迁的发展特征。

因此,在缺乏娱乐活动的广阔的胶东农村地区,随着人们对其喜爱程度的不断提高,胶东大鼓较为快速地从早期的曲牌体“盲人调",发展至丁茂辰改革后形成的栖霞大鼓、莱阳大鼓、海阳大鼓等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板腔体阶段③,再到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出积极贡献的“革命大鼓”阶段,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梁前光融合各地方大鼓的多元风格,形成了“胶东大鼓”⑪。这些变化让胶东大鼓在胶东地区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胶东大鼓在传统社会阶段的动力机制,主要源自文化供给方盲艺人以卖艺为谋生手段的生存需求,与文化需求方农村百姓休闲娱乐之间的相互适应。通过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胶东大鼓在供需双方之间构建了一种动态适应关系,并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创作机制。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