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作力倾向测验"(Testof musical ability oraptitude)具有发掘音乐潜能、支持个性化教学等核心功能。随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出要“深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①而音乐能力倾向测评工具的研究恰是现阶段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的重要路径之一,能有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评价手段、方法、内容的革新,为艺术素质测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中国特色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在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领域有大量成果,但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总结,从而限制了理论体系完善与实践应用。据此,本文综合分析了该领域近四十年来高被引与高下载的中英文文献②。通过梳理这些研究的基本动向,揭示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在音乐教学以及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深入探讨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数字技术融合过程中的内容创新与技术革新趋势。
一、评教相长: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是测量个体潜在音乐能力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对现有音乐能力的测量来预测个体未来的音乐成就。③标准化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9年瑞典裔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CarlSeashore)编制“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SeashoreMeasuresofMusicalTalents),这是最早的标准化音乐能力倾向测评工具,开创了科学化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的先例。早期的测验研究受到构造主义元素论的影响,注重评估个体对单个音乐元素的听觉敏感度,例如比较两个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等物理属性上的差异,这些测验当时虽有进步性,但因忽视个体音乐能力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受到质疑。 ④20 世纪中期至21世纪,学者们针对构造主义元素论缺乏整体思维的弊端,将格式塔整体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运用于测验研究中,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本质上是评估个体对音乐旋律、和声、节奏、音乐表现等的整体认知能力,而不只是测量个体对声音物理属性的辨别能力。研究者们基于这一观点开发了系列测验,如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埃德温·戈登(EdwinGordon)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usicAptitudeProfile)、英国音乐教育家阿诺德·班特莱(ArnoldBentley)的音乐能力测量(TheMeasuresofMusicalAbilities)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测验研究给当时的音乐教育带来了诸多变革,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每个学生在音乐潜能上的差异,并希望通过科学的工具精准评估音乐潜能。
21世纪以后,随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音乐能力倾向测验从能力诊断工具发展为驱动教育改进的评估手段,在教学场景中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一方面,音乐能力倾向测验能够辅助音乐学习与专业选择,学生通过测评结果构建自身的音乐能力轮廓,从而在学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时,对自身各项音乐能力的优劣程度形成客观认识。另一方面,它也为教师差异化教学和专业指导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不同音乐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从应用场景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应用的两大主要场域。
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使教育测评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能力倾向测验结果能够反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学者章连启通过测验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不均衡,他们的音高、旋律、节奏听辨能力较强,而和弦听辨能力较弱,并且城乡之间存在教育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小学毕业生在音高、和弦听辨方面的差异较小,在旋律、节奏听辨方面的差异较大。再如,学者季玥的研究发现,中外学生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也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有关。尽管该领域的部分研究诞生于20世纪末期,但研究所揭示的教育现象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些研究结果是后续教育改进的依据,使教育部门、教育者能够根据“薄弱项"调整教学内容、调配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评价一反馈一改进”的完整闭环。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可以作为招生选拔、人才培养的必要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专业课程状况编制与使用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来评估钢琴、小提琴、视唱练耳等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以及未来可能。例如,梁璐的钢琴表演才能测试,能预测学习者在钢琴表演中可能取得的成就,有助于钢琴教学开展°;霍橡楠的音乐听觉能力测验研究发现,不同表演专业学生之间存在音乐听觉能力的整体水平差异,并且各专业学生的听觉能力优势各有不同③;但昭立、熊学琴的音乐潜能测验方案既可以应用于高师音乐专业招生考试,也可以用于视唱练耳教学评估。
总体而言,面向音乐教学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它有助于音乐教育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推动音乐课堂教学高质量均衡发展,形成音乐教育育人体系的良性循环。
二、综合育人:聚焦核心素养的测验研究趋向
近年来,全球教育目标正在发生转变,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向对“核心素养”的强调,逐渐重视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有效运用社会资源的关键能力。这一趋势也促使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开始聚焦于更高层次、更具综合性的高阶能力,探索音乐能力与其他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这其中,语言能力、创造力、情绪能力都是关键能力中值得关注的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涉及的重要跨学科能力。研究者借助测验工具深入探究音乐能力倾向与上述能力之间的跨域关联机制,揭示音乐能力在跨学科能力培养中的枢纽作用。
在音乐能力倾向与语言能力的研究方面,测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人们天然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是因为音乐与语言都是声音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音调、重音、节奏等声音特征上存在相似性。例如,在对母语关联性的研究中,张林军等研究者使用米克尔·瓦伦丁(MikkelWallentin)等的音乐耳力测验(MusicalEarTest)比较日语和汉语使用者的音乐能力倾向,研究表明母语的音高和持续时间模式分别影响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感知,进而揭示了从语言学习到音乐学习的迁移效果@。再如,朱永凤通过使用埃德温·戈登的初级音乐听想能力测验(PrimaryMeasuresofMusicAudiation)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测试验证了旋律、节奏感同语言能力存在正向关联,旋律感与语言能力中的语音及叙事有关,节奏感与语言能力中的语句和词汇有关。与母语学习不同的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涉及对新语言的掌握,还包含对新文化的适应以及神经可塑性变化。里娅·米尔顿(RiiaMilovanov)等学者的研究使用西肖尔的音乐才能测试、音素与和弦辨别测试、英语发音能力测试、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来探究音乐能力倾向与第二语言发音技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具备优越的第二语言技能的学生也具有更好的音乐技能,并且音乐和第二语言技能可能部分共享神经机制。杰基尔·马修(Jekiel Mateusz)进一步指出第二语言的元音习得能力与音乐能力存在潜在关联,但并非所有元音的学习都同等地受到音乐听觉或音乐经验的影响。上述研究反映出音乐能力倾向与语言能力相互关联的两大深层原因,一是认知层面的关联,它们都涉及表层的声音信息认知和深层的语音结构与意义认知;二是神经生理基础上的重合,二者在听觉加工上都会调用部分重叠的神经网络资源,这使得音乐与语言之间的跨领域学习迁移成为可能。
在音乐能力倾向与创造力的研究方面,测验结果分析证实了创造力与音乐能力倾向之间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需要通过特定的影响过程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