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王昆
作者 周七月
发表于 2025年9月

王昆今年整I00岁了。她的歌使她至今仍在观众鲜活的记忆中。

王昆最早接触的是学堂乐歌,是一位从北京香山慈幼院毕业,来到河北唐县她家乡教书的臧先生带给她们这些农村孩子们的新歌,《大道之行》《母亲的爱》《骊歌》所以她14岁之前就已经能完整地唱《松花江上》。这和当时的形势息息相关:老师是新学堂培养的;“九一八”日本入侵,救亡成为全民的主题;八路军来到了唐县。八路军总部一度在唐县,后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一直在唐县。白求恩就是工作和牺牲在唐县的。

王昆很小就参加了八路军的基层政权工作。她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是《叫老乡》,这是一首现在已经无从查找作者,非常典型的河北民歌改编曲。王昆就是唱着《叫老乡》来动员老百姓参加八路军的,那时她还不到十四岁。

王昆14岁生日那天参加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此穿上了军装,打起了裹腿。她晚年常常会回忆起打裹腿,得意地说自己能打出几种花样来。

在部队,斗争需要什么,她就唱什么,斗争需要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演戏,管道具,还写过歌。她给八路军唱,给老百姓唱,甚至在炮楼下给鬼子兵唱…她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环境既艰苦又危险,他们先后牺牲了五个战友,但在敌后坚持了五年半。所以王昆最懂得老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1944年秋,西北战地服务团被调回延安参加整风补课。

那时的延安一派生机勃勃。曾经争论过“亭子间"和“窑洞"的关系,搞“大洋古”还是走现实主义道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也已经基本平息。

鲁艺师生去绥德、米脂采风初见成效,一百多个新秧歌剧已经形成气候。

我母亲到了延安,如鱼得水,贪婪地吸收新的营养。如果说王昆在西北战地服务团时是一个自发的歌者,这时她就已经在自觉地寻找自己的歌唱道路了。《南泥湾》是她首唱,《秋收》是她首唱;《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纺棉花》《抗日将士出征歌》…一系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成了她的保留节自。她不但成了从北方语言的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唱法的代表者,和这一派的新作曲家和词作家们也成了终生好友。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