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研究还是臆想
作者 林立策
发表于 2025年9月

24年11月24日“华人头条"网站刊登了郑20国权先生撰写的《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名正言顺一—兼评<海上看中国>援引施舟人“对南音是南洋传来"的论述》一文(下文简称“郑文”),在南音文化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与讨论。

郑先生对于泉州南音、戏曲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南音曲目的记录、抢救、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拥有强烈文化使命和前瞻意识的学者,更让人起敬的是,退休后他还每周去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工作,至今已94岁高龄,依然坚持如故,其精神多么可贵!

基于郑先生对南音的特殊经历、研究和情感,以及他不辞辛劳连夜撰写评论长文所引起的反响,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先从“郑文”谈起。

“郑文"的主标题“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名正言顺”,强调了南音原来的称谓是“弦管”,副标题则指明了文章所要评论的对象与内容。其后的引言,既厘清了南音存在南曲、南乐、弦管、南管、郎君乐、御前清曲等不同称谓的现象,也强调了为南音正名“并回复某些有违史实的‘意见""②的文章旨意。“郑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一种古乐多名并存亟待加以正名郑先生结合各方情况,来说明南音“称泉州弦管是坚守本分,名正言顺的”,“南音"现名始于1950年泉州弦友组成的"泉州南音研究社”。

郑先生作为一位1931年出生的跨世纪之人,不仅生活阅历丰富,也熟悉研究南音古籍文献,因此他对于“弦管”易名“南音"之事具有很强的见证力,加之南音古谱和民间抄本对“弦管"故名信息凿凿,因此他的“正名”呼吁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为“南音”一名引来《南音是中原古典音乐吗?》的质疑引出《海上看中国》及该著引用汉学家施舟人的“南音中的古代波斯文化因素"(下文简称“波斯观”)和“南音是从南洋来的”(下文简称“南洋观”等观点。他认为:“这是泉州文化界闻所未闻,以至国内外学术界从来没有人提及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

(三)《海上看中国》与援引施舟人教授的“意见”指出施舟人所持“波斯观"“南洋观”由来已久。

(四)南音不姓“南”,原称弦管,绝对不是从南洋来的针对《海上看中国》援引施舟人的“南洋观”,回应道:“不客气地说,是相当离谱的,是对泉州的历史文化以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大误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他强调“泉州的弦管是来自中原,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并指出:“南洋的南音绝对是从泉州传过去的。"

(五)“南音中的古代波斯文化因素”根本不存在针对施舟人所言“南音最早是宋元时期来到东方的贸易之都泉州进行贸易的波斯商人从家乡带来的音乐”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施氏对“这么重大的历史文化问题,只凭想象,而不提供可以看得见的物证或典籍,是无任何说服力的”。进而又针对《海上看中国》对所谓施舟人“开启了看南音、看中国文化的另外一扇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强调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应先看“门内”再看“门外”。

看完“郑文"之后,更能明白郑先生当时“不禁为之一惊,这事非同小可,岂可等闲视之"的感受。下面围绕《海上看中国》与施舟人的有关南音论述展开评述。

《海上看中国》于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封面题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等信息,而且该书作者还是这套丛书的总主编。本文仅围绕书中第六章“南音是中原古典音乐吗?"(也即“郑文"所评对象)展开着重分析。

第六章以提问的形式来做标题,体现了作者的特定观点倾向。下面从其四部分内容逐一分析:

(一)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陈三五娘》作者提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它有一个姊妹篇一一南音代表作《陈三五娘》”,并列举二者三个相似之处:

第一,两个主人公都是不顾家族、社会地位的禁锢,至情至性追求爱情的年轻人。第二,男女双方都是一见钟情,彼此非伊人不娶(嫁)。第三,男女主人公都双双殉情。

作者解释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的意大利的维罗纳和《陈三五娘》产生的中国的泉州潮州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这两个姊妹篇告诉我们:东西方人民,在共享不同区域物产的同时,精神是互通的、文化是共享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二者关系的直接证据,并且,《陈三五娘》的结局是成亲团圆的喜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殉情明志的悲剧,可见,所谓“姊妹篇”的说法是缺乏说服力的。

(二)《威尼斯商人》在中国 作者认为该剧留

下两个关于中国的线索:一是安东尼奥的商船队与东方贸易,“虽然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没有写明东方在哪,或者是东方哪个口岸,但是,威尼斯商人所生活那个时代就是中国的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非常繁忙的东方第一大港,就是南音现在保存最好的地方一泉州”。二是鲍西亚受东方式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约束,“这告诉我们:威尼斯商人创造财富的时候西方和中国的必然关系。在那样的时代里,东方的中国跟威尼斯的欧洲不仅仅只有物产的往来,同样也具有文化和人员的交往”。

仅凭“威尼斯商人所生活那个时代就是中国的宋元时期”,就能判断东方口岸就是“泉州”?仅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就能判断“西方和中国的必然关系"?后文虽又引出马可·波罗、蒲寿庚、季势等历史人物,这些人确与泉州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交集,但与《威尼斯商人》有什么关系,又与南音有什么关系?

(三)《一千零一夜》 先是说了一些与主题毫无相关的“海洋贸易”“宋代九日山祈风仪式"等事,后简要介绍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最后说:

《一千零一夜》和《陈三五娘》没有最后陈述的作者,但是,并不排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或者通过海洋进行物产交换的贸易中,人员不断对话与进行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族群的人民都能分享精神与文化产品,并不断融合。

这真是学术的“天方夜谭”,仅凭一个“没有最后陈述的作者”,竟也能如此有板有眼地联系上“对话"“交流”“融合"等人类文化接触交往中的宏大现象。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