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渊远留长,而如何吃得更健康、更养生也成了历代专家苦心钻研的方向。为了解岐黄文化中的饮食养生思想,笔者采访了全国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志明教授,他就岐黄文化中的饮食养生特色做了介绍。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张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不仅是一部医学巨典,更是一部养生保健大全,其关于养生保健的论述详尽而丰富,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养生文化。关于饮食养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则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饮食对养生的重要性,为后世饮食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饮食养生文化已成为世界饮食养生文化之最。人们普遍都懂得一些饮食养生的常识,人人皆知“病从口入”的道理,在饮食上都比较讲究。
饮食养生重在顾护脾胃
张教授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养生重在顾护脾胃。一者,脾胃居于中焦,为联系上焦之心肺和下焦之肝肾膀胱子宫之枢纽,脾胃调和为肺卫提供了防御外邪入侵之藩篱,为人体生命之泵——心脏、女性乳汁和子宫提供了气血源泉。二者,脾升胃降之正常维持,为肝升肺降之前提保障,促进了人体气机循环往复正常进行。三者,脾多寒喜温燥,胃多热喜凉润,寒热温凉润燥互济。因此,调养治疗五脏六腑疾病,首当考虑不伤脾胃,饮食用药不可过寒腻而斨脾阳,不可过于温燥以损胃阴,性味中和清淡之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淡豆豉多司,苦寒败胃之龙胆草、苦参、栀子少用。四者,脾胃健运则痰饮难生,胸腔心肺无以扰及,水湿浊毒少侵中下二焦,肝胆自会不敢乘辱。
每日饮食要适量
日常饮食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所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