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人间
作者 徐鹏远
发表于 2022年12月
马伯庸

马伯庸的创作状态跟大多数写作者不同。马伯庸不太在意是否有清静的环境和整块的时间,他经常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里面装着电脑,但凡有一点儿空闲就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无论是旁边正在修路的咖啡馆,还是朋友凌乱的办公室,都留下过他“奋笔疾书”的身影。

这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但更可能是多年兼职写作锻炼出的本事。之前有整整十年,马伯庸在一家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写作都是在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完成的。即便如此,他仍以差不多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图书。而在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之外,他还写了不少篇幅短小的游戏之作,并乐此不疲地在微博上活成了一个段子手。

不过,高效的“一心多用”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他经常失眠,清晰地“听”着自己的脑神经如生锈的齿轮一样咯吱咯吱地转圈,感觉就像天灵盖上拴了一根绳,整个人被吊起来软绵绵地来回摆荡。他去睡眠门诊看病时,医生告诉他,这是大脑皮层兴奋过度。

马伯庸试图尽量不让自己的大脑转得太快,尤其是在他成为专职作家之后。

2014年,他推出了《古董局中局3》。这一年年底,他算了笔账,发现写作带来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工资收入,于是下定决心递交了辞呈,希望掌控自己人生的节奏,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在他的憧憬里,此后的生活应该“有一座房子,门朝大海,春暖花开,百兆宽带,还有外卖”。这个愿望在他给自己准备的工作室里,除了“门朝大海”,其余基本都实现了。

有没有大海其实并不重要,反正他也不会出去踏沙冲浪。对马伯庸来说,最幸福的享受莫过于拉着窗帘一个人打游戏。为此,他买了几乎所有品牌的游戏机,在工作室的四面墙边竖起书架,将游戏机像陈列品一样摆了上去。

马伯庸还制定了一份时刻清晰的时间表:早上6点20分起床,给儿子做早饭,然后送他上学;8点30分到工作室开始写作,中午吃饭休息,下午写到5点再去接儿子回家。不过,马伯庸不认为这是一种自律,因为“自律是要求自己做一件不喜欢的事,而且能够持之以恒,但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保证每天都能完成4000字,保持手感;二是把写作严格隔绝在生活之外,回家后坚决不开电脑,哪怕灵光乍现、文思泉涌。

然而事实并不那么遂人愿,时间和日程安排可以做到与工作断然切开,思维的运转却没有一个精准操控的暂停键。即使只是看看电视,他也总会不自觉地去做叙事技巧分析。何况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太多“坑”,每一个都像幽灵一样,常常不经意就游荡出来,撩拨一下他的大脑。“我的电脑里就有一个叫‘坑’的文件夹,一有想法我就新建一个文件写下来,等条件成熟了再拿出来写。这样的文件夹我已经攒了20多个。”

这其中有一个“坑”,让他牵挂了4年,直到2021年年底才终于用80万字填上。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