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
作者 王芫
发表于 2022年12月

很多年前,我翻譯过一本关于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书。那并不是一本传记,只是在分析大导演创作的作品时,顺便提了一下他的成长背景。马丁·斯科塞斯出生在纽约治安很差的下东区,从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很为难:一个身体孱弱的小男孩如何在好勇斗狠的街区平安长大?思考良久,他们决定买一台电视机。那可是1948年,斯科塞斯家是整条街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那个年代,看电视并不像今时今日一般充满乐趣,因为电视台播放的内容十分有限。同一部片子,周一刚在《佳片剧场》播出,周二又出现在《好片回放》里。大量重复的观影经验在小马丁身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令他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烂熟于心。上学后,老师一给大家讲故事,他就一幅接一幅地画出场景,且坚持按照1:1.33的长宽比构图。用视觉形象思考和表达,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习惯。

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我对于教育还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就开始动脑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家长没必要限制孩子接触视听设备?现在娱乐行业这么发达,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创造内容。如果不让孩子从小消费内容,他们长大后怎么能创造内容呢?

且慢,就在同一本书里,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成名作是《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的编剧保罗·施拉德的人生则是另一种境遇。保罗的父母是加尔文宗的信徒。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