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192束超高能量的激光束同时轰击一颗胡椒粒大小、装有氘和氚元素的圆柱体时,会产生什么结果?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5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开展这项实验,“奇迹”发生了。激光束为圆柱体提供2.05 兆焦耳的能量后,输出了3.15兆焦耳的核聚变能量。12月13日上午,美国能源部与美国核安全管理局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一重大突破。美国能源部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未来将激发更多的发现,为美国国防和清洁能源的发展铺平道路。
一直以来,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历经70多年的研究后,仍处在实验阶段。“点火”,即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超过激光束打入的能量,是可控核聚变走入现实必要的指标之一。“只有这种情况下,这一装置才有望提供能源,而不只是一个耗电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志斌向记者解释说,LLNL这次的实验从科学层面证明了,惯性约束聚变可以实现净能量增益。
“这一结果是科学的成功——但距离提供有用、丰富的清洁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剑桥大学核能讲师托尼·鲁尔斯通在英国科学媒体中心上发表评论称。
实现“点火”意味着什么?
早在2009年,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在加州的LLNL建成国家点火装置(NIF),在高10层、约有3个足球场大的建筑物中开展前述实验。NIF原定目标是在2012年实现“点火”,但未能如期达成。NIF在此后多年备受争议,业内一度悲观认为,它可能永远无法“点火”。

核聚变是核能的一种形式,指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便是依靠内部不断产生的核聚变提供动力。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轻原子核,也可以产生能量,被称为核裂变,人们熟知的原子弹、核电站都是采用的这一原理。
核聚变燃料丰富且容易获得,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氚可以利用丰富的天然锂生产。核聚变也不会产生高放射性的核废物,清洁安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张杰形容,“1立方公里海水所含的氘,经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石油储备产生的总能量”,如果能开发,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要。
1952年,太平洋的一个无人岛上,美国引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核聚变的威力。“但这些能量是被瞬间释放出来的,如果想要成为民用的能源,能量需要缓慢有序地、受控制地释放出来。”王志斌介绍,这才有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想要两个原子核克服电排斥力结合,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以太阳为例,其中心有高达1500万摄氏度的超高温,以及约有3000亿个大气压的超高气压。可控核聚变往往被称为“人造太阳”,需要模拟太阳中心的环境。实现可控核聚变有两条主流的技术路径: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