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冬日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银装素裹,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运气好能碰上东北虎沿着公路“闲庭信步”;来到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红树林沿着海岸线顽强生长;俯瞰宁夏云雾山草原保护区,山峦连绵起伏、沟壑绿草如茵,犹如绿色地毯覆盖着每一处土地;游走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四周大树参天,藤蔓恣意攀爬,无边绿意扑面而来,声声入耳的虫鸣鸟叫更添万籁俱寂之感……从北国边境到南国海岛,从西北腹地到东海之滨,从雪域高原到广袤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森林草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
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通过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成效社区居民参与并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绕不开“环境保护”与“生活发展”如何兼顾的问题。社区是自然保护地的一部分,社区居民以多种方式参与着生态保护,其日常生活也受到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直接影响。
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探索
“三只金钱豹踏雪前行,两只大熊猫一前一后嬉闹玩耍,黑熊大摇大摆地在林中散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司开创为调研组展示了该保护地内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有趣画面。“自2012年安装红外相机以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斑羚、金猫等动物‘明星’频频出现。”
几十年前,人类靠着大山和江河维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挤占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土地、空间和资源。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为大量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庇护场所,“国宝”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野生数量已经达到1864只;“东方宝石”朱鹮的全球种群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大部分都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保护知识与经济条件有限,当地很多居民开始是不理解甚至反对建立保护区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友均介绍,保护区建立之后,社区居民从原本的资源使用者变成资源被禁者,生计方式被迫发生变化,还有可能面对生态移民等保护措施,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方面受到一定约束,比如化学药物施用、木材采伐和柴薪采集受限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我国宣布成立的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试点期间大熊猫总区划面积2.7万平方公里,涵盖了152个乡镇12.08万常住人口。其中的李子坝村,位于甘肃文县碧口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最南端,该地植物和动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村民们就地取材,挖窑制炭,使用木炭炒制茶叶,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森林的减少、环境的破坏,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失。
如何激发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热情,恢复青山绿水的美丽容颜?“白水江分局尝试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村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社区共管机制,鼓励通过签订合作保护协议,将权利与责任划分清楚,赋权社区开展保护行动,从而激发村民的责任心,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管理分局局长刘兴明告诉调研组,“村民成立森林巡护队,对保护地进行巡护,制止乱砍、盗猎、乱采、滥挖,约定期满后评估保护效果,由白水江分局给予一定的补偿与奖励。”李子坝村村民任华章是森林巡护队的一员,他兴奋地说:“村里制定了巡护计划、资源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我们不能再靠山吃山了,应该靠山护山养山!”
建立社区基金、成立茶业合作社、提供电炒茶机补贴、引入节柴灶……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模式的实践不仅改变了李子坝村的面貌,也大大增强了村民们的主动保护意识及科学技能。
面积40.52万公顷的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有居民21.36万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54个村屯,居民达2.9萬余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保护区的居民,也有着延绵数千年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智慧:在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姓一直奉水杉古树为神树,为生长在房前屋后的水杉古树留下生存空间,从不侵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认识到,没有牛羊啃食,反而会引起草地退化,容易发生火灾;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宝石”朱鹮必须生活在农林交错地带,食物主要来源于无污染的农田,没有人就没有这美丽的鸟儿……当地居民的活动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在长期共处中,不仅形成了复合的生态社会系统,也维持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