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戴贝雷帽,身穿海魂衫,一手拿着红酒,另一手握着法国长棍面包——这大概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法国人”形象。作为法国文化符号之一的法棍面包,不仅是法国餐桌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抹缩影,更凝聚了一种法国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文化。
2022年11月30日,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一起,“法国长棍面包制作工艺和文化”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法国全国上下欢欣鼓舞,马克龙总统也激动地称赞,法棍面包是“日常生活中250克的魔法和完美,是法国式的生活艺术的象征”。
“250克的魔法和完美”
完美的法棍面包应该具备什么特征?巴黎面包师普莉西娅·阿耶尔兹从2009年开始就在巴黎十八区经营一家名为“拉法埃尔”的街区面包店,在她看来,法棍面包应该有着金黄松脆的表皮,轻轻揉捏便会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内部松软而富有弹性,布满了奶白色的蜂窝状气孔,凑近了还能闻到酵母发酵的味道。
关于法棍面包的定义,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不过传统的法棍面包一般直径在6~7厘米,长度在55~65厘米,重量在250克左右,制作原料也只有面粉、水、盐和酵母这4种。把这4种原料按比例搅拌和揉捏,形成温度适宜的面团(面团温度大约在23℃~25℃)。面团经过发酵,会生发出法国长棍面包独有的香气。发酵后的面团,会被切成一个个重量为250克的面坯。待面坯经过一段时间静置,达到适合的松软度后,面包师会把面坯揉成长棍形状。然后,这些“长棍”会被放在麻布上,进行最终的发酵。发酵结束后,面包师会使用长条形状的面板,把这些充分膨胀的“长棍”一个个转移到烤箱专用托盘上,再用锋利的器具,在“长棍”上斜着划出几道平行的裂口。这些划痕,就像是面包师留下的具有个人风格的签名,因此每个面包师手工制作出的法国长棍面包都是不同的。烤制法国长棍面包的烤炉内部砌有耐火砖,同时烤炉还必须具有蒸汽功能,这样才能确保面包表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20至30分钟后取出,再放在干燥通风房间里冷却,就得到了一根法棍面包。
然而,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面包师,在制作法国长棍面包时也很容易失误。2019年,巴黎面包师让-伊夫·布利尔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解释说:“法国长棍面包的制作非常依赖于天气的情况,因为必须考虑到面团、水和烤箱的温度。”在理想情况下,天气应该温暖,但不超过22摄氏度,空气要湿润,但不能太潮湿,否则,面团就会松懈,面包会变得太软。
“从哪儿来”的传说
关于法国长棍面包的起源,流传着很多不同版本的都市传说。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法棍面包来自奥地利。大约在1835年,奥地利面包师奥古斯特·赞格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黎塞留街开了一家面包店,出售和当时在奥地利一样的长条形狀的面包。另一种说法是,最早的法棍是在19世纪初由拿破仑的面包师烤制的,因为这种形状的口粮更容易塞进士兵的背包。还有一种说法是,法棍面包是20世纪初在巴黎地铁的施工工地上被发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