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摄影还有什么可能性?
作者 刘树勇
发表于 2023年1月
指点家山·一宿觉 陈见非 摄

纵观100多年以来的中国摄影发展历史,人们之于风景影像的认知与实践,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有关自然风景——比如山川河岳四季晨昏的纪实性影像,以及有关人文遗存景观——比如寺庙、道观、佛塔、古桥、村落、建筑等的纪实性影像,在19世纪中叶即已出现,并成为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国旅行家、商人、传教士和部分中国摄影师经常关注拍摄的题材。

继之而起的,则是众多中国摄影师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式,借助影像技术与媒介材料,营造出来的数量巨大的中国画意式影像。这一影像形态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及文人趣味在摄影实践当中的独特表现,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被称作沙龙摄影,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影像形态渐趋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借助风景的影像营造展开的无限风光式的宏大叙事。这一影像形态,在改革开放初期又与国人对于西方艺术及美学的粗疏理解相混合,成为“艺术摄影”的代名词,以彰显个人化的浪漫情怀,并且作为一个影像类别出现在各种奖项的评选和展览传播当中,长期袭用影响至今。

当这种唯美化的影像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时,当这种影像价值系统受到1990年代初期大规模展开的社会纪实摄影实践的不断挑战时,唯美化的有关风景的影像采集并没有消失,而是转而成为大批新兴中产阶级热衷的影像实践,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旅游业的广泛兴起,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选择的影像形态。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