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镜语
发表于 2023年1月

开栏语

摄影是历史的参与者,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思索。人们在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寄情于个人感悟,探求普通人故事中的真实与人性。《摄影世界》杂志于本期开始,开辟“镜观·镜语”栏目。本栏目短小、精悍,将以“记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编辑点评访谈+拍摄数据”的新颖形式,结合摄影理念与拍摄实践,与读者分享。

这些朴素而有力量的凡人影像,细节生动,直击人心,具有丰富的信息和审美价值,折射出当代新闻摄影人的温度与担当。

“镜观”是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镜语”是品读照片的新华微评。

这里既有普通人平凡又伟大的力量,也有光与影精妙的交错。让我们一起,透过光与影的交错、图与文的融合,探索摄影世界内的各个角色,感受新闻摄影发展的时代脉动。

本期“镜观·镜语”盘点了2022年发生在我们身边平凡而令人动容的那些瞬间。

乌英苗寨孩子的“果实”

2022年1月13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教学点,一年级学生潘忠帽带着奖状、螺蛳粉、苹果回家。新華社记者黄孝邦摄

机型:尼康D5,镜头:AF-S尼克尔70-200mmf/2.8G,焦距:140mm,ISO:320,光圈:f/3.5,快门速度:1/250秒。

镜观

2022年1月13日,桂黔乌英苗寨教学点举行散学典礼,获得奖励的孩子们收到了螺蛳粉、苹果等暖心礼物。

这两年,乌英苗寨狠抓学风、道德、文明、礼仪等教育。

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坚持巡寨捡垃圾、学习民族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过去一个学期,孩子们的成长,乌英苗寨都很关注。其中,一年级学生潘忠帽和他身后的男孩梁健康表现突出。

散学典礼后,他们抓起书包往家赶,想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收获的“果实”。潘忠帽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穿好,直接套在头上,奔出教室。

看到孩子们收获满满,我感到特别欣慰。按下快门,记录这难忘瞬间。

(文/黄孝邦)

镜语

孩时的目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童年的期盼是期末那张金灿灿的奖状。

我要把它放在胸前,让全世界都看到我的骄傲;我要把它贴在家里的墙上,让左邻右舍都来围观我的“军功章”。

那是属于我的荣誉时刻,那是属于我的“功勋”之角。

丰厚的奖励是一学期满满的收获,归心似箭,要跟父母亲朋分享。

那一刻,笑容灿烂,自信满满。

(文/黄臻)

岁月不言缱绻成诗

张爱兰将自己和爱人徐国诚的照片一起摆放在书桌上(2022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机型:尼康D850,镜头:AF-S尼克尔24-70mmf/2.8E,焦距:62mm,ISO:2000,光圈:f/4,快门速度:1/160秒。

镜观

结婚时,他对妻子说:“我要你一辈子开心,一辈子没有眼泪。”

临终时,他对妻子说:“对不起,没能陪你走到终点。”

结婚那天,他们定下誓言,金婚时两人共同写一部以他们生活为主轴的小说《缱绻曲》。

丈夫离世后,她独自完成了这个约定。两年多时间里,她每天写作12小时以上。

爱人的身影仿佛从笔尖浮现,他们“重逢”了。

200万字的初稿,最终定下60万字的《缱绻曲》手稿。

《缱绻曲》的自序这样写道:“他们的爱不感天不动地,他们爱得踏实,爱得平静,爱得温暖,爱得亲切,爱得清贫。”

爱的约定,时光见证,常驻心间,终无离别。

在她的书桌上,嵌入相框的两张照片相依相伴,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爱人的。

在她心里,爱人一直陪在身边。

(文/张端)

镜语

海已足够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深。

江水涟漪,摇曳着他的身影。

夜空繁星,勾勒着他的模样。

如愿在笔下与他重逢,思念在洁白纸上绵延。

过往的执手相依,是河川留给地形的撼动。

“今后你一个人在生活中走着,要像钢在火焰中穿过那样对待生活和工作,我相信你是这样的人。”

岁月不言不语,情意缱绻不尽。

(文/黄臻)

白衬衫·格子裙·马尾辫

2022年5月25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老师钟琳珊(右三)带着合唱团的孩子们排练。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