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各地疫情加剧,我的外出调研暂停。上海目前波澜不惊,可看到其他城市的遭遇,心情还是沉重。
这种气氛不是你拿把扇子扇一扇就没了的。因为它是真实的。
我和一些朋友讨论如何科学防疫时,有人说了一句:“相信下一代会比我们更聪明,知道到底什么是科学。”
听了这话,我突然很想了解,年轻的下一代在做什么。
Z世代正成为AI开发者的主角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2022年11月18日在《因为看见,所以坚信》的演讲中说,在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2021年,开发者团队的数量增长了32%,参加2022年开发者大赛的团队,从2021年的22472支增长到32333支,增长了44%。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數据是,2022年108个赛道,72个算法赛、36个应用赛,算法赛前三名的平均年龄是26.5岁。
说明了什么?说明“95后”的Z世代正成为AI开发者的主角。
他们在开发什么呢?科大讯飞给我提供了一批资料:
正在南京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的沈飞团队,选择了图像赛道里的农业任务,分别是基于可见光图像的柑橘花果梢识别和辣椒病虫害图像识别,目标是用机器识别农业病虫害,并让准确率超过人类。
像辣椒,涉及的病虫害种类较多,通过肉眼观察、主观判断的正确率大概是60%,沈飞团队的模型算法目前做到了70%以上的正确率。
王安琪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他们团队也将目光投向了农业。最初做的是节能灌溉设备,利用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为装置提供能源。后来他们提出“无水源灌溉”,即通过收集雾水和雨水进行灌溉。雾滴的直径很小,一般只有1微米到40微米,经反复试验,他们最后选定了一种“亲疏水微纳米”材料,涂覆在雾水收集网上,达到了较高的补雾效率。历经一年多的迭代,无水源智慧灌溉设备研发终于完成,并做出1.0版本实物。根据测试,每立方米空气可收集11.5毫升水,一天可收集约1升水。
基于精细灌溉的探索,他们还搭建了“智慧检测云平台”,在设备上安装了多种传感器,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实时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云平台并智能分析。如果连续高温、降水量少,系统会智能分析缺水甚至旱灾的可能性,决策是否需要加强灌溉,并发出预警。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上,28岁的截瘫青年朱利亚诺·平托身穿基于脑机接口的“机械战甲”为世界杯开球,让世界看到了脑机接口的神奇。北京理工大学脑机接口方向的博士生、“95后”的刘思宇团队,此次带来了一款AI赋能脑控智能助残轮椅。目前,这一产品正在进行实验验证,团队也和一些三甲医院、养老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据刘思宇介绍,他们实现了3项核心技术突破:
一是设备,通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搭建起芯片替代方案,已经能够实现脑电波采集功能。
二是面对脑电信号和平常的220V交流电之间10的7次方到8次方的量级差,如何准确捕捉到微弱信号。电机很重要,他们的微针半侵入式电机研究可以突破皮肤的油脂层和角质层,获取的信号质量较高,对信号解读更精准。
三是获取的信号如何利用算法进行解析。他们做了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了专用于脑电方面的网络。
2022年的科大讯飞AI开发者大赛,像上面这样的团队有3万多个,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问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武器,解决大时代下的小痛点。
很难说这些项目未来能不能真的成功。不过,这样的努力方向,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在探索。也许哪一天,梦想就会实现。
“我们的使命是解放创造力”
我找了更多关联方,希望更多地了解“90后”“95后”甚至“00后”的所作所为。
陆奇创立的奇绩创坛,致力于成为“源于中国的最活跃的创业者社区”。过去两年多时间,他们投资并“加速”了250多家公司,用30万美元或等价人民币换取创业公司7%的股份。他们累计收到超过3.6万份申请,录取项目中有40%的创业者是学生。
奇绩创坛2022年秋季创业营,收到超过5000份申请。录取的55个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34个细分行业。创始人平均年龄31岁,35%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65%具有海外背景,40%的项目中有女性创始人。
让我简单罗列一些项目及CEO的背景:
赛存生物:国际领先的生物样本冷冻保存平台。其CEO孙玉玲是清华大学博士,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博士后,中科院化学所中德合作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细胞、组织、器官的低温冻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