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颖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 新财富白金分析师NFBR
16岁保送大学,26岁博士毕业,路颖提供了一份“别人家小孩”成长的标准模板。
加入海通证券研究所的第五年,路颖获得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第三名,并连续三年保持了这一成绩。2008年,路颖首次斩获该行业第一名,此后保持不败战绩,七届蝉联,并于2014年获得“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荣誉。
在坚持一线研究的同时,路颖也将更多精力用于管理,海通证券研究所在其带领下早已成为业内认可的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证券研究团队之一。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海通研究所常年位居“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前列。
1993年成立的海通研究所,如今已走过29载春秋。路颖身上,有着老一辈海通人的坚守,持之以恒、张弛有度。对于取得的成就,路颖十分谦逊。她表示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年少时期是在父母的严格教导下进行“被动式”学习,自己也只是擅长“应付考试”。“工作之后,同样天分有限,是长久的勤奋与一点运气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曾梦想做女性桥梁建筑师,却误入金融圈
作为老牌龙头券商,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风雨激荡,行业几经起落,海通证券成为国内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的证券公司中,唯一一家仍在营运并且未更名、且未被收购重组过的大型证券公司。
路颖第一次走进海通证券,是在2000年。彼时证券研究行业逐渐告别“股评家时代”,开始了市场化探索之路。随着“老十家”公募基金相继成立,券商研究第一次有了外部买家,中国证券研究行业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确立了“以研究换取佣金”的商业模式。
尽管如此,当时市场上分析师数量仍非常稀少。学生时代的路颖,对于证券行业了解并不多,而最终加入海通证券,在她看来,一切充满偶然。
路颖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县城,父母从事水利方面的工作。路颖3岁左右时,父亲去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读大学。作为早期的“学霸”,父亲非常注重路颖的教育,于学业上更是规行矩止,不曾有一日松懈。有两次母亲带路颖和妹妹先乘公共汽车再转绿皮火车去看望父亲,到南京时,她总会在黎明摇醒路颖,看火车过灯火闪耀的南京长江大桥。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路颖心中已经埋下了对大江大桥的喜爱。
年少时,路颖曾跟随父亲一起参观济南黄河大桥,听父亲讲这是一位女性桥梁建筑师的杰作,从此,成为一名“酷酷的女性橋梁建筑师”的梦想在她心中扎根。受父亲的影响,路颖早早地便接触了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进入大学前的她,已经能够在父亲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桥梁设计图了。
年仅16岁,路颖获得了山东大学的保送资格,但是,究竟选择什么专业,她却陷入了纠结。
彼时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行业的火热,使得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一度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专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大都进入了涉外经济相关领域,如国有大型经贸企业、外资银行或跨国公司等。
能够进入这些专业学习,预示着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师长亲友们都建议路颖选择“更有空间”的经济学专业。
几番权衡之下,路颖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投身经济学的洪流之中。她坦言,选择被保送而不是去考心仪的工科院校和专业,主要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正是这一次的选择,路颖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站在当下回望自己20余年的证券研究生涯,路颖感慨万千:“人生的际遇非常神奇,我想学桥梁建筑,最终却走进了金融圈。我是一个特别不喜欢跟别人竞争的人,后来却误打误撞进了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
选择了经济学专业的路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到相当的迷茫。理科出身的她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讲究经世致用,而偏文科的经济学,在她看来似乎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甚至在大一的时候,我想过要退学重考,或者换一个理工科类的专业。”这个念头最终没有付出实践,她解释,“因为我的性格比较中庸,当发现风险不可控时,我会选择保持现状”。路颖选择了按部就班地学习,考研、发文章、拿奖学金,并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
转折点发生在研二,当时,路颖考取了南京大学与霍普斯金大学合作成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招收一半的中国学生与一半的美国学生,老师同样分别来自中国和北美,路颖获取了一年的跟国内院校非常不同的宝贵进修机会。
在实践中,路颖发现,在中美中心的学习和研究与之前所接触的大学里的学习和研究不太一样:之前做研究写论文一般是围绕着一个确定的议题,类似“命题作文”;而在中美研究中心,做研究的核心导向是探求某个问题,研究过程是多样化的,允许借鉴但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提倡使用第一手数据。
在进行学术探讨的过程中,路颖逐渐感觉到,经济学同样可以对人、对社会产生“实用价值”。
中美中心所接触到的理念,极大改变了路颖之前对于学术的理解,同时也点燃了她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这个过程与后来的证券研究十分相似”,路颖表示,证券研究同样是通过对已有数据和问题的分析,形成一个结论。从研究到结论,是一个正向的顺序,做研究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
结束硕士学业之后,路颖选择来到复旦继续攻读博士。在导师尹伯成教授的帮助下,路颖顺利完成学业。
2000年,博士临近毕业的路颖开始真正面临职业抉择。与当前大家看到的逻辑清晰、表达精炼、侃侃而谈的她不同,路颖称自己早期其实性格内向,说话还有一些口吃。因此,她最初的选择是争取留校,但留校竞争“太过激烈”,不喜欢竞争的她选择了出去找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行业前辈告诉路颖,“证券行业不错,可以试试”,她由此与海通证券结缘。面试时,凭借读书期间在比较高级别的经济类专业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经历,路颖最终被成功被录取,自此一脚踏进了证券研究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