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赵晓光:从产业链研究中来,到产业研究中去
作者 唐辉俊
发表于 2023年1月

赵晓光 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 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新财富白金分析师NFBR

2015年12月,天风证券首次报送公開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冲刺IPO。次年,天风证券决定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通过打造研究品牌,提升竞争力。

刚刚成立的研究所要快速放大影响,往往会引进有行业声望的领军人才,天风证券也不例外。赵晓光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天风证券,领导全新的天风研究所。

此时的赵晓光在市场上已颇具影响力。

2007年,他在电子产业“黄金十年”开启元年入行,成为东方证券的电子行业分析师,此后加入安信证券。凭借极高的悟性和极致的勤奋,赵晓光不断完善研究框架,用具有开创性的产业链研究方法,挖掘了诸多投资机会,备受市场认可。他也迅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2010年开始,赵晓光连续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摘得电子产业研究第一名。

2014年,年仅32岁的赵晓光出任安信证券研究所负责人,2015年,安信证券研究所首次挺进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前五名。

连续“开挂”的赵晓光,将带领全新的天风证券研究所走向何方?在电子行业被验证的产业链研究法,能否进一步在其他行业开花结果?业界目光聚焦至此。

6年过去,赵晓光不负众望。天风证券连续多年居“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前五名。

在“研究驱动”的战略指引下,天风证券研究所已组建了一个具备丰富产业链研究经验的团队,其服务对象也从公募基金扩大至上市公司、银行、保险、政府、产业投资者等。

服务投资机构之外,赵晓光希望能将研究所打造成为国家级的高端产业智库,进一步发挥研究的社会价值。

产业链研究法开创者

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赵晓光,有着长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练,但他是个“非典型理工男”,热爱哲学与历史学,并在大一大二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哲学与历史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与历史观,让人更好地去解释世界。”

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对解释世界充满兴趣,赵晓光如此概括自己。凭借着一腔热忱,他在研究生时期选择进入自己热爱的经济学领域。2007年,赵晓光研究生毕业,加入东方证券,成为一名电子行业的分析师。

彼时,资本市场正值风暴前的狂欢,上证指数两年时间里从800点涨到6124点,涨幅高达6.6倍,处于绝对的牛市期,金融、地产、钢铁、煤炭、有色“五朵金花”金光闪耀。而赵晓光选择的电子行业,并不算热门。

此时,中国电子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PC。2000年前后,PC行业发展势头正盛,“代工+设计”的软硬件分离模式兴起,半导体制造从美国向中国台湾和韩国迁移,代工和零部件企业则向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迁移。其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性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虽然承接转移,但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成长空间有限,电子产业在A股并不占据主流。

但赵晓光并不在意。“更多的是一种直觉,这个行业适合自己。”他解释选择的原因,其一是与自己本科所学专业一脉相承,其二与自身性格有关。“反者道之动,尽管行业体量不大,但正是小才孕育着无限的可能。”

事实证明,赵晓光的直觉极其敏锐。如今回看,他入行的2007年有一个关键节点⸺iPhone问世,其开启了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新时代。借助智能手机产业链的爆发,中国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重镇,电子行业也自此开启了黄金十年。

回顾过去,赵晓光曾言,自己正是赶上了这趟黄金列车。

但赶上风口的人很多,想要脱颖而出也并非易事。整体来看,电子行业十分庞杂,细分领域多,涉及60多个子行业。行业技术更新快,跟踪研究难度较大,几乎无法用一个统一范式进行研究。按照申万行业分类,电子产业可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元件(印刷电路板、被动元件)、光学光电子(显示器件、LED、光学元件)、电子制造(电子系统组装、电子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他电子五个二级行业。

电子行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质:身处其中的企业会受到上下游的影响。电子产业链上游是核心部件材料及设备,包括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金属材料等;中游是制造模组;下游则是品牌整机。其中,上游核心部件包括软件系统在内,是下游高端品牌的“咽喉”。

如今,发展高科技,扶持半导体,推动电子制造产业升级已成为共识。但在当时,中国电子行业尚处于承接低端电子组装与制造的初级阶段。凭借着本科期间对电子行业的认知积累、热爱以及“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念,赵晓光一头扎进了电子行业的研究中。

面对这样一个难啃的骨头,他的选择是逐个击破,从PCB(印制电路板)行业开始着手进行深度研究。全情投入下,他花了整4个月时间来研究这一细分行业。

“当时一周最多的时候有3天是睡在公司的。”赵晓光回忆。

渐渐地,赵晓光意识到,如果想要对电子行业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必须拥有一套科学且成熟的研究方法论。

当时,他每个月都会去分析中国台湾电子行业的月度数据。由于这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其核心在于分析库存的波动,但库存作为一个重要数据,企业几乎不可能直接告知,赵晓光想到,可以拿上游的出货量与下游的出货量进行对比,市场稳定时,上下游出货比值应当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比率,以此可以分析库存的波动情况。这构成了他产业链分析法的雏形。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在危机带来的剧烈震荡下行至底部,而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赵晓光认为,机会已经到来,他开始看多这一行业。原因在于,其一直跟踪的上下游出货比值来到了一个历史低位,赵晓光判断,此时库存已经出清,需求或将迎来反弹。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