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治国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 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 上海领军人才
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99号,是一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和现代化的商务办公楼相比,更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中国首家证券研究所⸺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落户于此,这里成为过去30多年资本市场很难绕开的信息聚集地和人才集散地。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董事长郑治国第一次走进这里,是2001年。
当时,国内证券研究的市场化转型才刚刚起步,他所在的申银万国证券也尚未与宏源证券合并。由于对证券研究业务寄予厚望,申银万国证券刚刚于2000年完成了旗下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简称“申万研究所”)的增资扩股,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开创了证券研究机构独立市场化发展的先河。
在南京东路99号的21年里,郑治国从研究新人成长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杰出研究领袖,而今,他担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把好研究传承关的同时,继续带领研究所开拓新模式。
穿越30年,被称为“证券研究界黄埔军校”的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也依然强势。当前,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分析师人数排名全行业第四。在先后经历庄东辰、秦曦、陈晓升、郑治国等管理层打磨后,这家老牌研究所的总经理一职,现今交到了80后少帅,自2006年畢业就一路在南京东路99号成长的周海晨手中。
中国证券研究拓荒者
从一个研究新人,到老牌研究所负责人,郑治国成长的这21年,也是证券研究行业伴随机构投资者蓬勃发展而不断成熟的历程。回顾过去,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谢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尤其是2002年以来,随着价值投资时代的到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给卖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
除此之外,他最为感激的是,自己遇到了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这个“很好的平台”。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的前身⸺上海申银证券研究所的成立时间是1992年10月16日,它也是国内最早登记成立的证券研究机构,彼时,中国资本市场也才懵懂起步。1993年5月,上海万国证券组建研究发展部,吸纳人才,并开始摸索学习国外证券研究报告的写作模式。为此,其屡次派员工赴香港等地参加证券市场发展研讨会,并与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展开交流。
1997年,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合并,申银证券研究所更名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1997年8月,研究所与中国证券报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行业经济研讨会”,这也是国内证券研究机构举办的第一场大型行业研讨活动。
1998年,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相继成立,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证券研究“大买家”出现。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为代表的证券研究机构抓住机会,于1998年12月在苏州举办“申银万国研究产品推介会”,这是国内证券研究机构首次举办面向基金经理的产品与服务推介活动。
1999年5月,其又在上海举办基金客户交流会,向10家基金公司重点推介网络板块。5月19日,以网络板块为主流的行情发动,研究的价值得以快速验证。
研究机构向基金公司销售研报,为基金投资提供参考,并从中收取佣金这一商业模式得以成型。这也奠定了中国证券研究行业此后20年的商业模式,所有从业者的市场化大发展之路从此开启。
由于前瞻性地把握了中国证券市场飞速发展的脉搏,2000年7月,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从母公司单飞,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对内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控股子公司的模式运营,对外成为具有企业经营资格的独立法人单位,注册资本金增资为2000万元,并正式更名为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这一年,申银万国的基金服务市场佣金总量第一。2000年12月,其首次以国际投资银行的服务理念与标准,在上海召开申银万国2001年度投资战略论坛。
单飞,是申万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独立后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彻底从原来的对券商内部服务,转变为对外部机构投资者服务,由原来的内部评价转变为自负盈亏。
郑治国2001年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后,先后从事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研究。“一路走来,研究所对于员工的培养培训使我收获最多。”郑治国称,这也几乎是每一个进入申万研究的人的共同感受。
他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近20年前为了更好地服务QFII、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深入挖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所选了10家上市公司进行深度研究,“申万研究可以说是国内同业中第一家进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分析和预测的机构。我选的是一家化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打下了行业及公司的研究基础”。
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迅速建立起一套市场化的机制。2005年开始,其在业内首创“派点制”,并制定了“高级分析师成长机制发展纲要(SAGA)”,以完善分析师的考核、激励和晋升制度,提升研究效率。由于充分市场化,郑治国也亲身体会到,在服务机构的过程中,通过路演与投资者沟通,促使分析师不断反思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说,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机构的基金经理、研究员都是自我提升路上的重要帮手,因为他们提的每一个问题都督促我要去深入研究。要感谢机构投资者的各位朋友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2006年,申万研究所第一次在香港进行了港股研究推介,率先将研究领域覆盖到全部中资股。到2008年,研究所在市场上首次提出“预期差”理论,后续几年创立并不断优化了以“一表两会”为特征的研究体系,一表指“关键假设表”,涵盖所有影响市场的关键指标,“两会”指研究执委会的周度例会和分析师的月度观点交流会。在实践过程中,“驱动力+信号验证机制”“基本面趋势投资”等研究思想开始显现价值。
“市场化道路尽管让员工危机感、压力感倍增,但是也大大释放了活力和效率。”郑治国称。
在这样的体系下,郑治国快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分析师。2003年,新财富推出最佳分析师评选,弥补了证券研究行业外部评价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