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杨涛:极致专业与效率,磨出首枚“双钻石”
作者 唐辉俊
发表于 2023年1月

杨涛 国盛证券研究所所长(副总裁级)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财富双钻石分析师NFBR

2017年底,杨涛正式加入国盛证券,主管研究所和机构销售业务。短短一年时间后,国盛证券研究所即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引进了近100位分析师,覆盖行业28个,并成为宏观、医药、TMT、纺织服装、周期等领域的新锐研究力量。

4年来,在杨涛的带领下,国盛证券研究所的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节节攀升,一路从第105位跃升至前20名。

杨涛表示,国盛证券研究所自设立之初,目标就非常明确,即成为市场顶尖的研究机构之一,“我把国盛证券研究所当作一件作品来打造,而不是单纯地在这里打工或简单地模仿和追赶同行,这个作品要切合时代,做真正该做的事”。在他看来,金融市场对研究的需求处于高增长区间,而证券研究机构最为商业化,效率和深度都远超其他研究机构,未来大有可为。

从中国建筑到中信证券,挑战更难的路

2004年,在复旦完成硕士学业的杨涛,决定加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中建的理由很简单,“央企总部,平台好”,以及作为地道的南方人,杨涛也想感受一下北方的风土人情。

此时的中建,已是国内最大的建筑企业。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迅速增长。借“铁公基”重大项目推进的东风,中建也开启了规模化扩张,2001-2004 年,其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增长5 倍和22倍多,2004 年,其资产总额超过900 亿元,创历史新高。

相较之下,彼时的证券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1998年,随着首只公募基金的发行,证券研究行业有了外部买家,随后,申银万国、华夏证券等一批老牌券商的研究所,开始从对内服务向对外服务机构投资者转型,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由此逐步走上市场化之路。2004年,当时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分仓佣金总收入为4633.83万元,和中建这种大型央企还是无法比拟,学生阶段的杨涛,也几乎没怎么接触过证券研究。

在中建,拥有经济学背景的杨涛被安排到了财务部,主要工作是整理合并报表,向公司经营管理层、国资委、财政部报送月报等。身处中后台的杨涛逐渐感受到,稳定但刻板的财务工作,与自己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不十分匹配。“中后台的工作并不好做,努力去做好了,也没有显性的工作业绩,不太能产生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A股开始高歌猛进,上证综指从2005年的1000点左右,上涨至2007年的6124点。对股市颇感兴趣的杨涛也在2005年牛市崛起前夕,拿着家里支持的几万元进入股市。正是这一次接触,杨涛感觉到自己的兴趣似乎被点燃了。

时间来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涛遇到了曾经的同学,聊天中得知中信证券研究所建筑行业首席分析师潘建平正在招人。同学建议他考虑,并直言“你工作的强度和专业性可以再提高一下”。杨涛开始认真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

经过一番考量,他决定一试。2008年5月,杨涛来到中信证券研究所报到,成为一名建筑与工程行业的分析师。

虽然已经是一个接触建筑行业4年的“老人”,但这一行业体量大,想要短时间内上手并非易事。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建筑都是与就业相关的第一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8%。”在我国,建筑与农业、工业、商業、交通运输业并列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2008年前后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广义的建筑行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以及其它建筑业四个大类。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包罗万象,研究难度不低。

杨涛并没有畏难,他相信,“既然别人能做好,那我也一定能做好”。

杨涛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2010年,在潘建平的带领下,杨涛首次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获得建筑与工程行业研究领域第一名。后续长达10余年时间里,他均保持这一成绩,并于2022年成为新财富评选史上首位“双钻石分析师”。

回顾14年的研究经历,杨涛坦言:“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资本中介,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实体经济与资本高效地连接起来,引导资源有效、合理地配置。作为分析师,只要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就算是尽职尽责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分析师既不需要把自己拔得太高,也无需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价值。”

做证券研究,也要像投资经理一样去思考

从证券研究门外的“原石”到“钻石”的琢磨中,6年中信证券的工作经历,为杨涛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中信证券采用“以干代练”的培训模式,团队首席会交待要完成的工作,新人逐一反馈,而针对所有的反馈,首席都会一一指导、修改,并提出意见。

作为新人,时间紧、任务重成为杨涛的工作常态。在周围同事都非常拼的情况下,他丝毫不敢懈怠。杨涛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周末的概念,7×24小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所能想到的就是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他对建筑行业研究逐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