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晨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总经理 上海领军金才 新财富钻石分析师NFBR
2006年入行时,恰逢造纸周期低谷,周海晨没有受挫,坚持做深度研究,踏实打基础。孰料2007年行业刚迎来起色,又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精心搭建的模型开始失灵,他没有气馁,调整心态,以专业研究为底气,陪伴企业与投资者度过市场动荡期。
历经周期,实力终获认可。自2010年至今,周海晨12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轻工和纺织服装(包括原造纸印刷、轻工造纸)行业第一名,并于2017年加冕“白金分析师”,2020年获得“钻石分析师”荣誉。
从业16年,周海晨成长的不同阶段,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都不一样。做分析师时,更多从投资者角度关注个股涨跌;成为部门负责人、副总经理,开始关心和辨别产业空间。
2020年,39岁的周海晨升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总经理的职位,扛起中国最老牌证券研究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如今,他开始思考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怎样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去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入行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学生时代的周海晨,“学霸”特质颇为明显。他高中读的是青岛市录取分数排第二的“高师班”,这意味着,其报考大学只能选择师范类学校。高考结束,冥冥之中的安排,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并获得保研的机会。
华东师大从事证券行业的人不少,周海晨的导师当时也经常参加行内的活动,周海晨因此虽对证券行业有接触,但是并不太了解。他将进入证券研究行业的过程,称作一个“美丽的误会”。原以为,证券研究所像科研院校一样,是埋头做课题研究,基于其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课题竞赛并获奖的经历,便报名参加招聘,并从上千份简历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申万的一轮笔试和四轮面试,开启录用实习之旅。
实习期间,周海晨被分在大消费组,先后研究过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等板块。早期,他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学习写报告。随着学习的进阶,他很快感觉到,这个行业不是想象中的闭门造车,还要出去跟客户交流和到上市公司调研,更接地气,也更考验研究者的综合能力。
消费行业的调研,很多时候需要实地探访渠道和产品。周海晨记得,为了研究一家生产鸡蛋的公司,他曾跟着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赵金厚一起去养鸡场;为了对一家高端手表品牌有更直观的了解,刚毕业的周海晨还专门去逛名表店;之后研究家居公司,他又时常出现在各大卖场。
造纸企业大多分布在山东,行业内一家代表性的公司上市时,他飞往山东,待了将近半个月,住在公司旁边的小酒店,到点就去“上班”,和财务、采购、销售等各条线员工交流。以至于公司的人开玩笑说,周海晨成了他们的荣誉员工。
“不管在消费领域做了多久,田野式调查都是必要的,草根调研能够真实反映行业的情况。”周海晨称,尽管现在他已经做到了管理层,但还是会定期给那些熟悉的公司打电话或者实地调研,“去聊聊最近的一些变化,分析师要一直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
入行初期,公司平台的支持、资深分析师的指引,让周海晨受益匪浅。“在申万研究平台上,有长期积淀的研究体系、数据库,有新老带教的氛围。我能够不断成长,与资深分析师的指导密不可分。他们不仅传授我们研究方法,还指导我怎么样路演、调研。我入行时候的那批分析师,被称为研究所的‘黄金一代’,大家一起交流工作和生活,探讨研究的心得,亦师亦友,收获巨大。现在他们基本都是各大金融机构的‘顶梁柱’了。”
2006年5月,周海晨被正式录用,并定岗在轻工造纸行业。但纸业2005年起一直处于低谷,帶他的老师也深表同情:“你运气挺不好的。”
周海晨的热情没有被挫伤,他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基础研究上,搭建研究模型和产业链框架。彼时,投研界对造纸行业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周海晨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做数据分析,建模型,打基础。
早期,申万造纸印刷行业研究就周海晨一人,有时候一个晚上有6家公司发财报,他必须要做完所有点评,中间困了就去洗个澡,吃点东西醒醒神,全部点评报告写完,一整晚就过去了。有时候,做公司调研,发现了新机会,或推荐的公司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必须要尽快发声,他也会在当天将报告赶出来。
虽然知道少写一份报告天不会塌下来,但是,追求完美的周海晨近乎苛刻地自我要求:“勤奋、靠谱,真诚服务客户”。
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行业,一方面,他将海量数据、信息转换成研究模型,最后产出逻辑严谨、有理有据的报告;另一方面,跟优秀的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交流,令他受益匪浅。
当然,最令他有成就感的,是每一次辛勤调研和研究得出的前瞻研判,获得了市场的印证。这种来自“市场的美妙回音”,会给职业不断带来正反馈,“上市公司会更加信任你,客户也更愿意跟你交流,这也让自己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有回报”。
历经周期,沉淀积累打基础
2007年,A股酝酿一波大牛市,而造纸行业一方面供需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另一方面长期缺乏投资机会使市场对该板块惯性“累觉不爱”,板块到底怎么走,多数人心里面没底。这时候,已经积累一定扎实研究的周海晨,基于详细的供需关系模型,找到“与大众不同的认识”,开始大胆发声,力荐“造纸的逆袭”。
回头看,他完美抓住了那一波造纸行业最波澜壮阔的行情,2007年,造纸板块股价涨幅将近200%。作为新人的周海晨,作为这一轮纸业行情的主推者之一,快速被机构投资者认识。
2008年,入行仅两年的周海晨,拿下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造纸印刷行业第三名。
同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申万研究所提出了“回顾30年,展望30年”的研究策划任务。基于这个要求,周海晨把国内外造纸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未来展望均做了详细梳理和模型搭建。
不过很快,金融危机席卷全球,A股大幅受挫,造纸板块同样受到冲击,周海晨之前做的大量模型,在剧烈动荡的市场面前开始失灵,曾经力推的公司,也遭到市场的质疑。他迅速调整心态,冷静反思:模型里面,哪些是关键要素,哪些假设发生了变化?之后,他又频繁去公司调研,进而发现,2008年的回落,一方面是因为供需受外部环境影响变化;另一方面,也有市场过度悲观的原因。例如,正常情况下,公司一般只囤一个月的库存,经历了2007年市場的火爆,很多公司将库存提高到3个月甚至半年,但遇到危机,大家又齐齐大量抛售,回收现金,直至零库存,导致纸价和浆价都暴跌。周海晨回归模型,用正常的库存,测算价格区间,再测算企业的亏损是否正常。2009年初,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申万研究所开始整体翻多,周海晨也为轻工造纸行业摇旗呐喊,叠加下半年4万亿投资计划释放利好预期,市场行情反转,主推的公司从底部上涨了近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