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鹤涛:关注需求爆发型和供给优化型细分行业
发表于 2023年1月

没有绝对的成长股

新财富:金属与金属新材料行业具体包括哪些细分领域,呈现什么样的竞争格局?中长期看,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哪些赛道?

王鹤涛:元素周期表上所有金字旁的都叫金属材料。金属与金属新材料,可以说是钢铁与有色的合并,按照我们团队的分工,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别。

其一,需求爆发型的细分赛道,比如与新能源相关的能源金属系列,包括锂钴镍、稀土、磁材等品种。

第二,新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整体来说,这部分新材料分布多且散,比如高温合金、钛材以及许多偏合金的品种,各细分赛道里面都会有一些比较优质的公司脱颖而出。

其三,偏大宗商品,即传统意义上的铜、铝、钢等品种。

其四,是比较特殊的品种,与大类资产配置以及宏观维度相关,主要涉及金银等贵金属相关维度。

一般来说,各赛道都有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判断,即“两手成长,一手周期”。

第一手成长指需求,即需求爆发时代的新周期和新贝塔。譬如最近几年新能源车赛道所带动的需求的高速增长,包括上游需求的爆发,重点集中在锂、镍、钴,包括稀土、磁材这一批品种上。

第二手成长,是指新材料领域的一些“专精特新”公司,其机会更多体现为偏供给端的优化出清,即经过多年的产业格局洗牌和出清之后胜出的一些头部优质公司。

需求爆发性的成长,一般来说是偏贝塔型的,而供给优化型的成长,是偏阿尔法型的。

一手周期就是传统的大宗商品类,譬如金、铜、铝、钢等品种。从大周期视角来看,细分品种里会有一些相应的投资机会,值得我们重点挖掘。

不同的维度,关注点也不同,背后所对应的主线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需求爆发型的成长,蛋糕扩大的过程往往容易带来赛道的量价提升,所以,我们要关注整个产业链系统性的指标,关注的是整个行业层面的需求爆发,以及整个产业链层面的边际超预期,比如像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产销量是不是超预期等;之后再渗透到具体标的上,根据具体价格变化,量的变化进行判断,譬如看成长的速度、产能扩张的速度等指标。

而供给优化型赛道,更多聚焦于标的本身的变化,比如龙头企业的市占率,及其带来的行业格局的洗牌。关注其通过何种优势来抢市场、提升市占率。通常而言,其也有两种分类,一类是我们“看得见的壁垒”,包括明确符合未来产业升级以及进口替代的行业。另外一种是“看不见的壁垒”,这体现在一些传统的譬如金属加工相关的领域里,这些领域内也会存在一批通过低成本优势,逐步挤占市场份额而冒出来的优质公司。

所以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是要更加聚焦在行业层面,由整个需求爆发产生的超预期;另外则体现在细分赛道上,关注具体标的自身的竞争力优势。至于传统大周期的铜、铝、钢等,还是要考虑到全球的宏观环境,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变化。

新财富:长期来看,这一行业是更加倾向于投资龙头,还是挖掘成长股?

王鹤涛:万物皆周期,成长股没有绝对的成长。每一个时代,对应的都是不同的成长。

2003-2007年,五朵金花“煤飛色舞”,在房地产周期的驱动之下,当时的铜、铝、钢类似于今天的成长股。但本质上,没有绝对的成长,没有绝对的周期。大家经常讲说“万物皆周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短期来看,依然处在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新赛道里的品类,比如能源金属,锂、钴、镍、稀土等,会更偏成长属性。

另外一个维度是像铜、铝、钢等品类,周期性会更强一点,我们就要去关注它细分行业里的结构变化。比如铜,我们会看到,在整个供给端越来越刚性的同时,需求端多了新能源等新的需求。这样供需两端优化,会使得原来这种强周期性波动品类的周期性减弱。比如铝,因为“双碳”的影响,它的供给端被卡死,相比原来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或者说整个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心。

“新能源+”本质是传统品种的逐步升级和革新

新财富: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企业碳资产扩张,也为金属与金属新材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您如何看细分行业的获益情况?

王鹤涛:整个趋势是下游结构优化后,行业自然实现碳达峰。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