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金厚 申万宏源证券消费品研究部总监、农业首席分析师 新财富白金分析师NFBR
1993年,具有10年教龄的赵金厚转战研究生考试,1997年,他一脚跨入金华信托证券管理总部(现浙商证券)研究所,成为国内早期的证券机构研究员,全家也随他搬迁至上海。1999年,其转入申银万国证券研发中心。从业25年来,赵金厚从农林牧渔行业研究起步,摸索公司、产业研究方法,一手搭建研究框架,学习海外研究模式,做盈利预测、模型分析,开启对外服务,并在与市场的交流和反馈中,持续修正和完善研究体系。2003-2009年,赵金厚连续7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农林牧渔行业第一名,成为这一评选史上首位白金分析师。
由于工作高强度、高压力,不少卖方分析师在经验丰富或年龄渐长后会寻求转入买方或后台,而赵金厚至今仍活跃在证券研究一线。一直坚持在同一家券商、同一个研究方向的他,见证了证券研究行业20多年的大变局。
十年教师,转战考研,一通电话改变职业轨迹
“快到退休年龄了”,赵金厚并不掩饰自己的年龄。
他在1997年跨入證券研究行业,同期入行的分析师,要么转管理,要么转买方,要么跳槽到其他行业,赵金厚是少有的做了大半辈子分析师的人。
与如今证券分析师普遍名校高学历,从毕业就入行不同,赵金厚并非衔金匙而生,一路红毯。
他生长于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的苏北地区,小学、初中都在村里的学校就读,高中才考到乡里的县属中学。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赵金厚是老师和乡邻眼中的“寒门贵子”,他也自认为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定局。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为难。1982年,赵金厚参加高考,但总体成绩并不理想,填报的大学没录上,被调剂录取到盐城师专(现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专业。但这已经是学校这届学生中当年唯一考取高校的学生了。
1985年,赵金厚毕业后被分配到盐城市射阳县黄海之滨的一所中学任教。在中国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之际,他走上高中讲台,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这一讲就是前后十年。期间,他教了6年高三毕业班,当上了数学教研组长,获得了中学一级教师职称。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稳定,只不过,他心里仍不免遗憾。当年未曾考取大学的高中同学,后来纷纷到县城中学复读,并考进好大学。看到同学们后来居上,他常常想,如果自己再复读,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他萌发了继续深造的念头。1987年,赵金厚在职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专升本),并于1990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风起云涌,赵金厚隐含于心的梦想再度泛起,他想看看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学习能力强的他认为,自己只有通过考学才能走出去。于是,1993年他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幸运的是,一举便中,赵金厚考取了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考试科目包括高数、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数学相关科目,而这正是自己所学专业课程。
这个专业的主修课程包括生产管理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等,培养的目标更适合做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与金融并没有关系。但是,赵金厚所在的学院是经济管理学院,学校又位于全国金融中心上海,学院的学生们大多认为,学点经济金融知识是有必要的,赵金厚也通过选修课接触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CPA考试。
1997年,研究生毕业的赵金厚开始找工作。此时,他已年过三十,且结婚生子。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他,还是对“铁饭碗”心有留恋。所以,求职简历主要投向高校、重点中学、银行,以及宝钢、华为等知名企业。有过研究生会主席、中学教师工作经历的他,拿到了不少就业机会,例如来自宝钢投资管理处、众多高校(含军校)、政府部门等机构的岗位。考虑到住房、小孩读书等问题,他打算接受上海交大附中提供的工作机会。
一通电话改变了赵金厚的命运轨迹。
他清楚地记得,1997年春节后的一天,他正准备下午去上海交大附中签订就业协议,宿管阿姨却喊他接电话。赵金厚急忙下楼,电话另一头是室友李雪峰。
1997年恰逢中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之际,李雪峰在读研期间参加过导师有关证券市场指数的课题研究,对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情有独钟,他早早就拿到了申银万国证券研发中心的入职通知书,到上海市常熟路171号上班去了。
李雪峰说:“你先别签协议,金华信托公司证券管理总部研究所在招行业研究员,你去试试。”
原来,金华信托上海证券管理总部研究所的窦学海老师刚好去拜访李雪峰,李雪峰打听到此招聘信息。当天下午,赵金厚即前往金华信托应聘。受到时任总经理助理、研究所所长李康认可,赵金厚顺利入职,进入了证券行业。
每每回想当年的机缘巧合,赵金厚至今对两位职业引路人心怀感恩。
从股评到对外服务,见证证券研究行业大变局
赵金厚坦言,教师和分析师的差别还是挺大的。从专业角度讲,教师可以通过日积月累装满自己所教学科的“一桶水”,可以给学生肯定的答案,且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可以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
而分析师每天面对变幻难测的交易市场,需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特别多,即使经过苦心研究和实地调研,所得结论也不一定能让投资者获得收益。每个投资者对行业和公司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证券市场并不存在权威专家,都是“三天不练手生”。
从社会接触面讲,教师每天都是与自己熟悉的学生交流,而分析师则需要与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投资者等各类人士交流。
鉴于证券行业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赵金厚的选择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家人都随他一起迁调到上海。
赵金厚笑称,入行之前,自己从未接触过任何金融投资,又不是金融科班出身,连涨跌停板的概念都不懂,加之一直听到股市上有人暴富、跳楼之类的传说,觉得证券是一个刺激而神秘的行业。对证券分析师的概念,停留在电视、电台、报纸上“指点江山”的各类股评家。
加入金华信托之后的赵金厚,对金融行业、证券分析师有了新的认识。
当时,行业中生产的研报大多是宏观经济报告和股评,随着股市走牛,一批富有远见的证券公司纷纷建立研发中心,招聘研究员,并将研究拓展至行业、公司研究领域。金华信托也是其一。
初来乍到的赵金厚在试用期被安排到营业部,熟悉开户、资金、交割、打单等业务,一两个月后,被分配做轻工行业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