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赵金厚:农业投资逻辑逐步从“主题、周期”到“成长、消费”
发表于 2023年1月

新财富:您说过,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正在孕育一批成长型大企业,导致农业投资逐步由“主题、周期”,向“成长、消费”转型。具体逻辑是怎样的?

赵金厚:农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城镇化持续推进,农业从业人口持续减少,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向“規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快速推进。

中国农业肩负14亿人口吃饭保障重任,产业体量巨大,龙头企业发展的“天花板”高,足以支持其长期发展。比如,生猪养殖业的市场规模高达1万多亿元,龙头公司可以从年出栏几百头到1000万头、3000万头、5000万头、1亿头,体现良好的成长性。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公司年出栏量只有3000万头左右,尽管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了,但市场空间的“天花板”不高。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产业链相对割裂,如肉鸡养殖业,有父母代雏鸡繁育、商品代雏鸡繁育、商品肉鸡养殖、肉鸡宰杀/分割、鸡肉加工等诸多环节,不同企业处于产业链较短的不同环节,业绩稳定性差。目前,更多的企业进行了上下纵向延伸,从过去的原料或中间产品供应商转为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品牌产品供应商,消费品属性增强。

这些行业/公司的变化,客观上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逻辑,大家会慢慢地把农业公司当成食品类或消费品公司。农业公司的投资逻辑逐步从“主题、周期”到“成长、消费”。

新财富:近年来,海外疫情防控政策变化,一度引发对国内农产品进口供需冲击的讨论。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