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鹤涛 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金属与金属新材料行业首席分析师 新财富钻石分析师NFBR
2021年12月23日,随着当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结果公布,王鹤涛成为评选历史上第三位“钻石分析师”。根据评选规则,累计十届夺得第一名的分析师才能获此殊荣。
从2010年7月入职长江证券研究所算起,王鹤涛已经深耕卖方研究12年。回望来路,他感慨,做研究其实是一个不断克服弱点的过程。“从自己知道,到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再到让别人听见并认可,都是研究之路上需要跨越的门槛,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
成长就是不断克服弱点的过程
时间回到2009年4 月,在复旦的硕士研究生涯已近尾声的王鹤涛,经同学推荐,成为长江证券研究所招收的第二批实习生,自此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此时的王鹤涛对于卖方研究仍没有太多具体的感知,“能想到的就是要积极要努力,认真把工作做好”。此后,这种努力把工作做好的信念一直贯穿他12年的研究生涯。
作为初入职场的实习生,选择行业基本得听从公司统一分配。机缘巧合之下,王鹤涛加入了当时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刘元瑞的团队。此时的钢铁行业已逐渐褪去“五朵金花”的光环,虽然也曾在“2008年一揽子政策”的刺激下出现过一轮上涨行情,但很快便跌入漫漫熊途。
尽管研究的是这样一个偏冷门的行业,王鹤涛却并没有太多心理负担,他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尤其是在卖方研究领域,个人成就的取得與所处的行业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新人刚入行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受市场左右,但实际上,新人并不太清楚各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卖方的收入模式是以研究换佣金,机会多的行业,买方关注度更高,竞争相对更激烈,而冷门的行业,要敲开客户的门,可能难一些,但竞争也相对缓和” 。
但即便如此,王鹤涛所面对的工作并不轻松,“压力特别大,节奏特别紧”,他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状态。
证券研究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某些时候买方机构在挑选券商研报时,一般只选择排名前五者,如果排名在第十名及之后,则几乎不会被看到。研究员做到行业前五,研究所进入前十梯队,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否则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入行之后的王鹤涛,很快便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作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所研究行业的认知,实现快速积累,成为他首要面对的问题。
对此,王鹤涛选择了心无旁骛地奋斗,两点一线,睡醒了去公司,干到大半夜,累了回去休息。直到现在,他几乎仍保持着入行时的作息。他表示,行业生态也是如此,身处其中必须全力以赴。
凭借着勤奋与专注,在不断的摸索中,王鹤涛发现,“对于钢铁这类周期性行业而言,新人可以通过快速构建数据库的方式,对行业脉络形成一个清晰的了解,包括上下游以及每个中间环节的变化”。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都会有着非常成熟的研究体系和数量相对丰富的优质研究报告,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消化吸收,并且纳入自己的框架内,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在一年的实习生涯里,王鹤涛正式建立起了对于卖方研究职业的具体认知。在不断的工作中,他感受到,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做研究同样属于“干中学”,每每在工作中碰到不太熟悉的东西,他都会回过头重新翻看相关的知识点。
而随着研究经验的累积,王鹤涛逐渐意识到,证券研究与学术研究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商业研究最终都是要吸引客户关注,并让其付费,而要得到市场认可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研究员具备扎实的研究功底以及深刻的行业认知,还要有清晰的表达、严密的思路以及递进的逻辑。
“这对于研究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常见的情况是,你做到了10 分,却只能讲出5 分。”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王鹤涛在实习期就刻意训练自己。每次遇到研究所的定期答辩,他都会将自己关在屋里,对着PPT反复训练数十遍,力求不遗漏每一处细节。等到越来越熟练之后,他会跟同事之间相互讲演,邀请对方提问,以此来磨炼自己表达的流利度、沟通技巧以及思维反应的敏捷程度。
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王鹤涛开始尝试接触客户,“被挑战以及互相讨论的次数多了,自然反应就很快”。
和很多新入行者一样,早期进行路演时,王鹤涛也会面临被质疑或者被忽视的情况,但他并没有因此苦恼:“全市场30多个行业,如果算上子行业的话,可能多达上百个,每个行业都是术业有专攻,卖方做纵向的深度研究,买方则需要对行业进行比较,更注重对投资机会的挖掘,因此,机构客户忽视你的观点也是正常的事情,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