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邱冠华:银行业将呈现K型分化、大浪淘沙趋势
发表于 2023年1月

未来银行板块将呈现K型分化

新财富:您如何看待未来3-5年银行板块的投资机会?银行股长期增长的逻辑是什么?

邱冠华:未来3-5年,整个银行业将会出现一种场景⸺大浪淘沙,K型分化,会看到2.0倍PB和0.2倍PB的银行股并存的局面。

先从宏观的维度看,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中国的宏观经济在全球来讲处于中高速的增长水平,这决定了中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依然还处于一个重要的投资机遇期。

从中观的角度看,中国的直接融资比例、金融渗透率都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提升的过程当中,银行又是处于金融价值链最核心的地位,有望分享到最大一块蛋糕。

所以,以上两个维度都决定了未来银行业中长期的增长逻辑。

新财富:如何看待银行股长期以来估值较低的情况?

邱冠华:这个问题也是我从业14年来投资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大家看到银行的ROE都挺高的,但是估值一直起不来。有些时候人家调侃,说银行估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我刚入行的时候,银行股是2.0倍PB,现在一路下掉,港股甚至出现过0.3倍PB的银行了,到底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我也一直思考了十多年,一直在寻找答案。

目前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这样:因为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厌恶风险的,银行具备其特殊性,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重要的,它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和政策传导的关键通道,这就意味着,它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的影响比较大,相应地,对银行的基本面以及投资银行股的情绪面干扰是比较大的。这种不确定性落实到投资而言,就是风险,所以,银行股的估值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和干扰是比较大的。

针对这个不确定性,市场对银行股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资产质量。银行每一期公布的财报,不良率、关注率、逾期率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相当部分的投资人看到这么漂亮的数据,是有点不相信的。对这个问题,银行也感到比较无奈,明明这些数据都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严格审计出来的,但是往往就跟投资人的感官有一定的偏差。

其实,资本市场对于资产质量的理解,很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和情绪面的影响。银行股估值越低,投资者越担心银行风险、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就出现一种情形,大家对资产质量问题都心里没底,因为没有底,所以只能去猜测,而只要是猜测,往往最容易受情绪影响,情绪越低迷,猜测得越悲观,情绪乐观,则会稍微缓解一些。

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被证伪,或者说即便可以被证伪,它仍会时不时随着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整,不断地引发投资人的担忧,以至产生股价的波动。而股价的波动最终是通过估值体现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的银行股一直被低估。就好比一根被外力挤压的弹簧,外力越大,被挤压的越深、估值越低,当外力稍微有所缓解,弹簧往外弹一下,那么银行股就会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在资本市場上,我们一提到银行股的机会,都说是估值修复的机会,从来没讲是估值溢价或者估值泡沫的机会,就是因为银行股价的原理,跟被外力挤压的弹簧是一样的。

银行股的选股逻辑:ROE是影响价值的核心因素

新财富:“大浪淘沙,K型分化”局面下,未来能跑出来的银行,会具备怎样的特质?

邱冠华:未来要想跑出来的银行,至少要具备四个特质:第一,战略定位得当;第二,战术执行得法;第三,管理团队稳定;第四,激励机制灵活。这四个特质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我针对这四个特质,简单展开。

首先,战略定位得当,每家银行都有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那么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银行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展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有了战略还需要战术的执行,战术的执行也要比较得法,有效、接地气。如果说只有战略没有战术,无异于一纸空文。

而执行战术过程当中,管理团队的作用就特别明显。如果一家银行的管理团队经常调整,也会影响到战术执行的效果。毕竟活是人干出来的,一个人一个思路,即便大的战略方向不变,但是执行的思路上还是有差异的。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