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行业创新界限开始模糊
新财富:能否介绍下TMT行业有哪些细分领域,其各自的投资逻辑和主线又是什么?
武超则:过去,我们习惯将TMT分为科技、媒体、通信等细分行业。现在,从投资的角度看,TMT大概包括四个行业: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
我个人认为,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用以上分类方法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于是,我们尝试了更能适应新环境的分类方法,例如“端、管、云”的提法。“端”即终端,映射了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管”即管道,反映了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云”更多地包含计算机软件、传媒等应用互联网的服务。
其实,分类只是一种形式,本质上还要看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这两年科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界限开始模糊,但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
据观察,这几个行业的技术迭代周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律:从消费电子行业或者终端的创新,到以网络创新为主的通信行业迭代,再到应用云端的创新。例如,有了2009年前后3G、4G基础设施的迭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才有2015年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
2017年左右,5G技术落地,新的终端又开始出现,例如智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这其实是消费电子行业的又一轮创新,之后便是2019年5G真正的商用,开始了4G到5G的演进。
到了2021年,5G应用又逐步体现在云端的创新上,例如数字经济映射了这一轮基础设施创新的应用。
云端业务将长效成长,云和网络深度融合
新财富:在数字经济发展、传统IT业务向云端迁移的趋势下,通信行业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武超则:首先,第一个大趋势是未来云和网络一定是深度融合的。2G时代,通信的本质需求是语音。3G、4G时代,通信的核心需求除了语音之外,开始有图片、视频等网络侧需求。再到5G时代,通信的需求反而不再通过传统的语音去传递,而是转向3D视频或VR、AR等更加可靠的高流量、低延时的场景。
这就要求通信运营商或服务商不能只负责网络建设部分的业务,还要具备存储、计算等云端能力。CPU和GPU的存储功能不再承载在终端上,而是在云端上。例如,过去购买电脑时,CPU的内存和型号直接影响电脑价格,买手机时,人们也会关心内存多少。但是,随着算力迁移到云端,手机、电脑等终端更像是一个显示器,只要把结果显示出来就可以了。因此,现在消费者关注终端的侧重点是屏幕大小、摄像头个数等。
总而言之,接下来,通讯行业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机遇是云和网络开始深度融合,我认为,未来云端的价值量会变得很大。
新财富:那么,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会不会集中到数据中心、东数西算等板块?
武超则:可能都会有,只是我认为,中国的云端资本开支与美国还有差距。我们对比发现,中国每年投到云相关产业链的资本开支约有1000亿元,但是,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等几大互联网公司,每年云相关的资本开支有1000亿美元左右。
另外,中国运营商每年在网络侧的资本开支为三四千亿元,大于在云端的资本开支,但是,美国正好相反。我认为,长期来看,运营商在网络侧的资本开支是周期成长的,云端的资本开支是长效成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