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忆东: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按照产业的方向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发表于 2023年1月

港股长期价值看基本面,互联网估值逻辑向类消费看齐

新财富:2021年初有个说法叫“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港股市场现阶段是否依然是外资主导,决定港股中长期走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张忆东:这个问题我想讲三点。第一,每次内地机构谈起所谓“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按照最近20年的经验,基本上都是行情高点,反映情绪的亢奋。事实上,2021年2月份有这种说法时,我们就觉得可能要小心风险。

第二,定价权是个伪命题,外资并非铁板一块,有养老金等长线资金,也有对冲基金、公募基金、家族财富管理等中短期资金,它们的考核时间、风险偏好都不同。拉长来看,主导因素肯定是基本面。

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推出之后,北水南下,内地资金成为港股增量资金最明显的主导力量。但即便如此,香港仍是海纳百川的国际市场,全球化资金是其主导力量。

第三,香港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定价的依据是基本面。我们一直讲,买港股最重要的是Fundamental,Fundamental,Fundamental,是基本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新财富:港股市场中,两大类资产特别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一类是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另一类就是金融地产。您怎么看?

张忆东:时代的最强音其实已切换到能源、科技革命相关资产,无论是风光核氢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及新能源车产业链,还有煤炭、原油等传统能源,从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这些资产的表现是最好的,有超额收益的。

互联网是过去10年的当红炸子鸡,但它的高增长黄金期可能已经过去了。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这些公司逐渐进入成熟业态,对这类资产,一定要放弃以前的传统思维,其估值定价体系更加向类消费趋同,可能十几倍市盈率非常有吸引力,可以买;20多倍,要小心风险;30多倍必须要小心是不是有做空风险。

而金融、地产,包括周期股,会进一步分化,从强贝塔、强周期走向高分红、低估值价值股,整个的投资逻辑在变化,也是强调竞争格局的优化。

比如说地产,2022年上半年最好的策略是看多国企地产、看空民企地产,为什么?相对景气度决定的。国企地产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融资成本、土地储备都表现优异,基本面很好,估值又很低,所以走出非常独立的行情,但反过来,民企地产就遭遇了很大困境,现在还在出清过程中。

银行也在分化。有较强竞争壁垒、资产质量比较好的银行,也享受到了估值的相对溢价。

中概股对中国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友善对待外资

新财富:您怎么看待当下中概股的境遇?它们回归港股之后,是否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比如回归内地的资本市场?

张忆东:对中概股,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希望它能够存在,而不希望关掉,退守到港股。因为中概股是美股的一部分,美股市场是全球资金的高地,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支持伟大祖国的建设。在历史上,它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融资,支持中国的新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概股还是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

中概股回归港股,或者说回归A股的影响,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基本面,基本面,还是基本面。海外资金是全球配置,它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的意识形态,否则也不会有人去买政治上不稳定、经济发展也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国家的股票,为什么它们去买?其实还是看基本面。

反过来说,中概股因为在2021年到2022年的3月份遭受到重大调整,简直陷入危机模式,各种悲观预期已经打得很足。2023年,当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之后,它大概率会再次放水,有基本面支撑的中概股在2023年应该迎来好日子。

第二,中概股估值的提升,有助于它回到港股,比如说二次上市,或者以港股作为主要上市地,有利于全球资金到香港来承接这些IPO,从而能够盘活香港的资本市场,不至于像2022年上半年那么冰冻。

第三,专精特新小巨人,可以考虑上美股,或者到科创板上市。如果中概股相似的公司估值比较高的话,那它在科创板也能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投资者、自己的公司,我们知根知底,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相信我们成长的这种力量。中概股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成熟市场的估值参考体系。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