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勇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石油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NFBR
2001年入行至今,邓勇已在石油化工研究一线坚持了21年。
化工行业研究少有常胜将军,而邓勇则从2011年开始,连续12年被评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其中5次夺得第一。他将成绩归因于自己常年坚守研究一线,以及依托海通证券平台,长期积极地服务机构客户。
对他而言,取得的成绩越多,意味着压力与责任越大。在他看来,证券研究是一个朝阳行业,即使研究的是传统板块,每天也都可以接触到新东西,有研究不完的内容。这要求分析师不断学习,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发现投资机会,不被时代淘汰。
正因为此,他工作中最大的压力并非来自佣金派点、业绩考核,而是担心自己知识结构太窄,值得去学习、研究的内容太多。这也成为他长久以来进步的动力。他说,计划、执行、认真、勤奋、坚持是一个合格分析师必备的五个条件。證券研究对“自驱力”要求极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名校财务功底加持,从零开始挑战专业短板
邓勇在上世纪90年代考入状元扎堆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是管理学专业,之后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攻读研究生。他回忆,本科阶段更多侧重于财务知识的学习,教会了他如何编写会计分录、编制报表,研究生学习则让他明白编写编制的底层逻辑以及各科目之间的勾稽联系。在校期间积累的财会知识,为他日后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证券一直是热门行业,与邓勇交好的研究生室友主攻证券投资专业,二人经常讨论。在室友的影响下,邓勇的择业方向逐步锁定了证券,投行、研究、审计等都是他心仪的岗位。
2001年,他如愿进入海通证券,在国际业务部做了一年左右的B股研究,随后转入海通证券研究所。当时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多,考虑到化工行业有两位比较成熟的分析师可以带自己,没有任何化工背景的邓勇选择了这一方向。
海通证券研究所在为新人设置合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安排各研究方向首席分析师定期分享研究心得与研究框架。但邓勇作为文科生,化工专业知识的不足,成为他工作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
化工行业纷繁复杂,大致包含石油化工和基础化工两类。按照申万行业分类,石油化工主要包括上游油气开采、中游油服工程(油田服务、油气及炼化工程)以及下游炼化及贸易(炼油化工、油品石化贸易以及其他石化);基础化工则包括了化工原料、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塑料、橡胶、农化制品以及非金属材料等多个子行业。
这其中,几乎每一个子行业都包含多个细分行业,且其各有不同的生产工艺,研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分析师需要研究各个子行业的每一家公司,不断积累,才能对这一行业有较全面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同时,化工行业周期性强,分析师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和研究积累,才能把握行业周期性变化节点。此外,化工从业者最关注,同时能够跟踪的高频数据就是化工产品价格与价差,分析师需要对此保持高度敏感。邓勇从业之初,智能手机等设备尚未普及,整理数据都是靠手工。
从业一段时间后,他将研究方向聚焦在石油化工方向。由于覆盖的公司有40来家,数量不算多,深入调研为他所重视。
“与公司高管面对面交流不容易,在确定调研一家公司后,我会作详尽的准备,翻看所有公告,记录重要的数据、资料,形成调研提纲,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对上市公司的尊重,也是对这份工作的尊重。认真准备调研提纲的分析师,也会受到上市公司的认可,他们会认真解答你的问题。”邓勇称。
从业之初,不少化工企业所在地交通不便,邓勇清晰地记得,调研云南某化工公司时,坐完飞机转中巴,车轮下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旁边就是湍急的金沙江,没能体验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豪情,却只剩“当时还是很害怕”的心境。
调研路途辛苦,但邓勇乐在其中。“尽管调研频率不是很高,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项目在推进。看到项目从初期的一块平地,慢慢变成大型的现代化装置,最终建成看到全景图,还是非常震撼的。”
经过多年的摸索,邓勇逐渐总结出积累专业知识的几个方法。首先,从他最扎实的财务功底入手,研究每一家业内企业的报表,从中捕捉信息。其次,多阅读专业书籍及相关深度文章,并通过调研以及与同事、买方机构的交流不断学习积累。
随着研究的深入,邓勇对这一行业的兴趣也日益加深。在他看来,化工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做好相关研究,有助于理清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的变化逻辑,形成一定的研究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