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廣阳 华创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NFBR
消费品行业距离大众生活较近,看似对专业要求不高,容易上手,但在董广阳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门槛会逐级抬升,其原因在于,建立行业框架和对行业的深度洞察力,并非易事。
在董广阳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一个消费行业分析师的典型成长路径。2008年,食品科学工程专业叠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背景的董广阳,加入招商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小组。入行前期,他扎马步、打基础,将行业数据库了解到熟烂于心,之后开始不断调研、写报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对行业的认知,慢慢形成研究框架,输出观点。
入行至今,董广阳在食品饮料研究行业扎根14年,无论是辗转外资券商“进修”,还是选择回归本土券商,他一直坚持大量的阅读,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长期研究中外大量消费企业案例后,他认为,匠人精神是新消费时代免于被淘汰的利器,这一点,于企业、于分析师都是同理。
对他而言,追求进步是常态。2018年,他加盟华创证券,担任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在兼顾研究的同时,带领这家研究所探索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新时代的价值创造路径。
食品科学专业背景,起步王牌研究团队
回顾从求学到就业之路,董广阳认为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每一步转折都挺大,“事情总是在预期之外,都是因缘际会”。
董广阳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期间,他曾在咨询岗位实习,后进入一家基金公司实习,做医药行业分析,再后,又转入招商证券研究所,在策略研究岗实习。
碰巧,招商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岗位此时出现一个空缺,“由于个人倾向于行业研究,加上本科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主动申请了这个岗位”。自2008年开始,董广阳便牢牢扎根在食品饮料行业。在那里,他也遇到一位最好的老师⸺朱卫华。
朱卫华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硕士,2001年入行,2003年开始研究食品饮料行业,2004年起持续关注和推荐茅台,由于对茅台的研究尤为令人称道,人送外号“朱茅台”。他于2005年首发并持续打磨的《食品饮料业图谱》,至今流传17 年,仍经久不衰,成为买方、卖方学习食品饮料行业投资方法论的重要分析框架。2005-2015年,朱卫华带领招商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团队,连续11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四次夺得第一名。
一参加工作就能加入最佳分析师团队,董广阳自感十分幸运。他坦言,在自己的研究框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最感谢的是老师朱卫华。“一方面,是他带我打牢研究基础,特别是建立消费行业研究图谱的框架时,朱老师给予很多指导,甚至细到研报提纲、出差调研注意事项等。另一方面,朱老师在研究框架和思维方式上的高屋建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的研究思路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前辈细节上的耳濡目染下,董广阳进步很快。朱卫华曾经评价董广阳:“食品专业的正宗科班出身,拥有青出于蓝的强大实力。”
从数据到调研,建立对行业的感知
一直以来,消费品是价值投资者最偏爱的行业之一,其研究也更偏基本面。这一行业的研究,数据收集和跟踪是工作的基础。早期,数据都要靠分析师手工搜集积累,建立数据库。为了调研一些酒类产品的零售和批发价格,董广阳要从行业网站、公开财报等渠道上摘录数据,并逐渐形成每周记录的习惯。
有的细分行业数据搜集不易,董广阳和团队花了大量精力,不断挖掘新的数据源,甚至常常在企业网站、贴吧、QQ群等渠道“蹲点”,因为有许多员工在这些平台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业内人士的调研,如渠道供应商、竞品公司等,进行电话和现场一对一访谈调研。
数据调研之外,消费品研究还有一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是体验式研究法。
“国内主流的几十家白酒,我都品尝过,亲身体验可以让我们对产品竞争力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在跟客户或投资者交流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细致地帮他们去理解产品为什么受欢迎或不受欢迎。”
当然,董广阳称,体验只是一种辅助研究方式,“中国市场和社会阶层过于宽泛,只通过主观的体验方式,无法透彻理解产品的运行逻辑。根据个人喜好判断公司,也容易错判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错过很多机会”。
不断收集数据、调研体验,董广阳形成了对公司、行业、产业链的完整拼图。他表示,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最早的历史数据库和标准化数据跟踪模式,都是由他们摸索出来的。
朱卫华曾经对董广阳及团队成员在调研数据方面的细致认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不仅在基本面研究上抠得非常细致,能细致地掌握重点上市公司每个单品的量价数据,而且还积累了广泛的产业与经销商资源,能迅速收集几大名酒在全国几十个重点城市的批价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上市公司建言献策,努力实现价值创造。”
数据和信息之外,在调研中亲身感受企业运营过程和文化,也是消费行业研究的重头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