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 新财富白金分析师NFBR
2007年,在大学任教的荀玉根转入证券研究行业,勤奋是他追赶同行的武器——地铁看研报、日常最少工作12小时……他用3-4年时间建立策略研究框架,2011年,他最终在海通证券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从新人成长为成熟分析师,荀玉根对研究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一、追求“大而整”;二、慢慢“懂取舍”。而他的研究开始显著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则与其两次研究的突破密切相关:一次是2013年,他将研究重心从经济周期波动转向产业结构转型;另一次是2016年,他调整和丰富了自己的研究框架,用更长期视角去思考市场,做更多国内外对比分析。
如今荀玉根已入行15年,外人看来他的生活很枯燥,除了睡觉、吃饭、上下班之外,其他时间都会投入到工作中,但是他本人乐在其中,“弄清楚一个问题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维持输出端的质量,他非常注重输入端的补给,工作之外,跑步听书是他最大的休闲方式,至今他保持每年听书300多本、精读50多本的习惯。
从教师到分析师,三年多时间建立策略研究框架
入行之前,荀玉根曾在高校就职,他坦言当年想进入证券行业,苦于熊市阶段证券公司纷纷在裁员,更谈不上招人了,于是他先在高校继续蓄势。2007年趁着大牛市期间券商大规模招人,荀玉根终于如愿加入证券行业,开启了证券研究工作。
荀玉根是经济学博士,即便有着较强金融知识储备,他刚开始接触策略研究时,也有点不知所措。他坦言,策略研究综合性很强,既要懂宏观经济,还要懂中观产业,市场情绪的研究也不容忽视,研究体系非常庞大,影响变量太多了。
于是,他采取了模仿的方式,观察前辈及同行的研究,然后照葫芦画瓢。第一年,他将精力放在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的关系上,拆解各类宏观经济指标,自上而下专研投资时钟对股市的影响。第二年,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行业研究上。策略研究需要积累对各行业的认识,不求对每个行业都精通,但至少了解大致情况和关键指标。荀玉根从大类行业入手,学习各种产业链知识,例如金融地产、周期资源、制造业、消费等。
荀玉根的学习方法很简单:下苦功夫。他回忆,当年他每天下班前,会将各行业最知名分析师的深度报告打印出来,在地铁上看。
作为研究所最勤奋的分析师之一,荀玉根通过学习,充分了解了宏观经济数据、不同行业、资金面、估值等变量,由最初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到掌握各个变量的意义及其背后的传导逻辑,渐渐地,他消除了明显的知识盲点,并用两年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策略研究体系,成为研究小组中进步最快的分析师。
为什么如此勤奋?荀玉根笑言:“高校的工作经历,让我比入行早的同时代人起步晚了3年,我想把过去的时间补回来,紧迫感让我更加勤奋。”
经历了3年多的初期准备,2011年初,他加入海通证券,一待就是近12 年。他表示,海通证券“稳中求进,行稳致远”的企业文化让他心里很安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性格。而今,他已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
两次研究突破,保持策略研究“七连冠”
从2007年入行到现在,荀玉根在研究这条路上已经深耕了15年。他总结,自己对证券研究的认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追求“大而整”。讲究框架的庞大、指标的精细,好比一个尚武青年刚进入武林,每一派的武学都想学,似乎把所有的派系都学遍了之后,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二个阶段,慢慢“懂取舍”。随着对市场认识的深入,理解了市场的不完全可知和人的有限理性,发现没有任何一门武学能够包打天下,任何框架都有优和劣,关键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框架,不断地精进,做好自己能力圈内的事,做到知轻重,懂取舍。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研究水平并不是沿着平滑线性轨道提高的,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和障碍。荀玉根回忆自己的策略研究历程,有两次明显的突破期。
第一次是2013年。在那之前的2007-2012年,中国股市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荀玉根的策略研究框架是順着传统经济周期,即从投资时钟的角度去研究股市,这个方法在当时很奏效。但是,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波动变小,股市结构性特点开始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