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磊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NFBR
长达十年的扎实积累,在经济周期关键时段的发声,让郭磊在2017年一战成名,市场的关注随之如潮水般向他涌来,来自买方各路高手的交流明显增多,他也第一次感受到市场过程的正反馈。随着关注度的上升,他和团队的研究可以传递至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但他的研究习惯并未改变。如果没有新鲜的、具备增量信息的研究成果,就没有信心路演,从业12年,郭磊的这一心理“负担”丝毫未减。每当研究不出新东西,他就会有焦虑感,他会让自己停下来,不去路演,闭门琢磨,调整研究思路。他认为,在没有新研究的背景下与客户的交流是社交属性,是一种零和游戏。
他排斥“工业化”流程之下的研报生产模式,坚持精细化“手工制作”,每月的PMI数据、经济数据、通胀和贸易等数据点评报告,他都要亲手完成,以保持研究的“手感”,为此,他每天花大量时间对着电脑。
“卖方是一个时代的ETF。”郭磊称,卖方研究本质上是在给一个時代的资产做定价建议,对于这个过程,要如履薄冰,要有专业精神,有使命感。
文艺青年的金融热血
相比同龄人,郭磊读书比较早,4年本科、6年硕博,他从北大经济学博士毕业时,也只有26岁。
大学期间,郭磊是一个文艺范和理性兼具的双面青年。喜欢听摇滚,研究《红楼梦》,收藏电影,对国内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姜文的作品门清。直到现在,每次国际知名电影节最新获奖名单一出,他就第一时间将其列入必看清单。他说这是一种生活理想。
文艺之外,经济学又是“应用数学”式的硬科学风,他曾花大量时间徜徉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世界里。他没有想到,这个高中时仅凭“经济学比较热门”的直觉选的专业,竟正中自己的偏好。在他看来,经济学平衡理性训练、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注,魅力无穷。
2006年郭磊博士毕业时,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市场化之路才走了8年,哪怕是顶尖高校经济学学子,对这一职业的认知都不是很充分。毕业时,郭磊的很多同学去了高校,年纪尚轻的郭磊说自己当时“对不确定性更向往”,他希望找一份更“接近现实”的工作。
在他看来,金融市场宏观研究和学院派宏观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学院派围绕的是应然性,即“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市场派围绕的是实然性,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后者不去挑战约束条件,它研究的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趋势问题。
郭磊最后还是去了金融市场闯荡,他选择去了一家保险机构工作。此后4年,他恰好经历了2006、2007年A股的牛市启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然袭来,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一轮历史罕见的跌宕起伏。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其背后深邃复杂的宏观线索引发了郭磊的强烈兴趣,他不断地跟踪国内外主流证券研究报告,获益良多,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有很多思考想要写出来。
2010年,已经对卖方研究有了一定了解的郭磊,跳槽到证券研究所,先后在浙商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完成了宏观研究的进一步训练,并逐步适应卖方研究的节奏和规则。
回头看,进入卖方的职业选择具有偶然性,但卖方研究完全具备郭磊心仪的特质,让他可以将工作和个人兴趣有效结合。“热爱是做好一行最好的台阶。”郭磊称。
证券研究行业一方面要求分析师能埋头做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求分析师服务客户,将自己的研究观点“售卖”出去。郭磊说他的强项在于前者,他喜欢钻研,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总是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意识,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他总是习惯性地穷根究底,甚至为了解一个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他会不惜时间去查学术论文。
在郭磊看来,证券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但整体却比较书卷化。其核心在于,把作为“原材料”的信息通过实验、分析、生产,变为可以帮助投资者认识世界的利器,而生产函数就是基础知识、才华和勤奋。
“这个过程还是挺‘燃’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发现一些有用的规律兴奋不已。”郭磊称。
但他自认性格偏内向,不是很喜欢和人接触。早期路演,都是研究所销售经理帮忙约一对一路演,常常只有买方一个研究员听他讲,自己也会很敏感于对方是不是真的感兴趣。“好在卖方是一个比较市场化的行业,不一定要求你所有的维度都很强,只要有一点超强,就能适度弥补其他的维度。”郭磊称。
2015年,郭磊在进入卖方后的第六年成为首席分析师,市场也对他有了初步了解。他说,好歹那时候每次路演已经会有一屋子人了。
十年蛰伏,一鸣惊人
宏观研究自上而下,覆盖面广,指导全局,对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说都不可忽视。尤其在中国,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较大,往往需要宏观分析师帮大家分析局势,辨别方向。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宏观研究人的积累,令这一领域形成了诸多成熟的方法体系,宏观研究成为卖方研究领域最复杂的板块,一个宏观分析师的成长路径比行业分析师要长得多。宏观研究分析师的观点预测、真知灼见往往也流传最广,长久闪耀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