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章明 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NFBR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刘章明对资本市场的兴趣被点燃了。毕业时,他从7个优质offer中,选择了证券研究所,从实体商业研究起步,跟随电商重构商业的浪潮,研究传统商业转型,紧盯新商业形态的崛起。
十年如一日,凭借刻苦勤奋和独辟蹊径的差异化研究方式,他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他强调,“ 如果只满足于从市场中得到的定期更新的数据,分析师只能跟随而不能突破”,应从行业趋势、渠道变化、业务层面等不同维度去理解公司的成长性,最终得出超出市场预期的研究内容。
2019年至今,他已经四度蝉联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批零和社会服务业第一名。他表示,成绩的取得不是靠单打独斗得来的。他对团队采用矩阵式、梯队化管理方式,对应分析师不同阶段的成长路径。
至今,他仍然每年飞行超过200次,常年站在研究一线,其目的除了给团队成员做表率,还在于始终保持与顶尖企业家、投资人的对话,深入产业,以更好地看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利用分析师的桥梁作用,通过研究触达产业,助力产业资源整合,赋能公司发展,形成公司业务和价值发现的双向正反馈,成为刘章明当下正在思考和推动的事情。
7份offer 在手,独钟证券研究
刘章明本科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同一专业,老师授课期间时常提到的资本市场相关内容激发了他的从业兴趣。
研二期间,他就分别在国金证券和光大证券实习,之后又在信诚基金和国泰基金实习,丰富的实习经历让他对资本市场买方、卖方均有了解。毕业时,他拿到了7份offer,来自银行、基金公司、券商等机构。
出于三方面的主要考虑,他最终决定加入券商研究行业。第一,他自觉比较喜欢做深度差异化、能够引领市场的研究。第二,他的性格偏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尤其喜欢在与人沟通中汲取营养。第三,他认为从供需关系看,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买方机构会越来越多,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市场对券商研究的需求在扩张,但券商是牌照业务,供给难以大幅扩张,因此券商研究的价值含量将继续增长,职业空间较大。
就這样,他一毕业就加入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实体商业。
入行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了“军规”:每天早上7点必须开始工作,处理信息、走访客户、调研公司、琢磨研究框架,每天晚上必须做完回顾和复盘才能休息。出门时,他随时携带电脑,有一次被临时安排一场电话会议,在路上的他环顾四周,找到街边的垃圾桶,放上电脑就开始工作。
从业前三年,刘章明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2点才离开办公室,回家还要再工作一段时间,凌晨2点左右休息,早上7点又准时参加晨会,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由于经常在公司加班到深夜,他买了张行军床,直接睡公司成了家常便饭。
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及诸多前辈的指导令其飞速成长,在研究能力的培养及研究框架的构建上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表示“可以很快看清楚一家公司背后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的成长驱动力”。
入行三年,刘章明就从研究助理成长为团队负责人。这期间,他的研究领域也在发生了巨变,实体商业迎来电商的猛烈冲击,进入转型变革阶段。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2010年底,A股社会服务类上市公司共35家,总市值1529亿元;商贸零售类公司72家,总市值6497亿元。彼时,这两大行业里,百亿市值上市公司仅有14家,没有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公司,市值最高的是苏宁电器(后改名“苏宁易购”),约为917亿元。而那时主业还是旅行社业务的中国国旅(后改名“中国中免”),市值仅有273亿元,在板块中位居第四。
刘章明在做好自身领域研究之外,紧跟商业发展浪潮,不断开拓研究领域。2013年,他“破圈”关注教育行业,挖掘了A股教育第一股新南洋。2014年,他研究的全通教育一年涨幅高达15倍。
也是在同一年,刘章明敏锐地注意到,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各行业做了细分,每个大类有10个左右细分行业。当时,数个细分领域都没有分析师覆盖,他结合中国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的产业升级趋势,创造性地在研究所建设商业和社会服务业研究团队,并完善相关研究体系,打开了行业研究的新视觉。
直到2016年底,大部分证券研究所进行行业分类时,还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服务研究小组,更多的行业分类为餐饮旅游业,相关分析师主要覆盖景区和餐饮等传统公司。而刘章明的研究团队已经触达教育、体育、医美、直播带货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