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章明:线上线下渠道将更均衡,预制菜有三大壁垒
发表于 2023年1月

新财富:最近几年,线上渠道的成本不断抬升,怎么看待未来几年线上和线下渠道格局的变化?

刘章明:过去,渠道端的格局是线上不断冲击线下,因为线上流量成本更低,但从2015、2016年开始,线上红利逐渐消退,当时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7.9亿,网民增速开始放缓,结构也出现相对变化,线上获客成本不断提高,同时线上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电商向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电商切换。2021年国家出台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意见,对各大线上平台的行为边界做了约束,随后线上监管进入常态化。

线下渠道在受到线上严重冲击的那几年,本身也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商业模式从纯百货向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转型,进行了到店和到家业务模式的融合,上游供应链也做了进一步深耕。

当前,线上和线下的势能会更加均衡,线下压力最大的时候可能过去了,未来,线上线下会更趋融合,用线上营销方式和渠道获客,再结合线下供应链和门店去服务客户。不管是到店还是到家,都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场景,整个渠道端会变得更加均衡。

新财富:怎么看待化妆品等领域国货的崛起?

刘章明:最底层因素,是伴随着中国国力崛起,年轻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会更加聚焦功能性、个性化、潮流性,所以,会对产品质量、性价比、品牌更加关注,而不是一味倾向国际大牌。

国货品牌在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等方面厚积薄发,做了很多布局,比如在研发端、供应链端有很多投入,不断提升产品功效,令消费者能有非常好的体验,形成持续复购。

在渠道方面,从2008年到2016年的电商中心化,到2016年至今的去中心化过程中,国货品牌抓住流量红利,借助线上渠道,形成品效合一的销售模式。尤其是进入流量分散的内容电商时代,有些公司没有依赖于超级流量平台,而是通过大量全域矩阵式红人,进行社会化传播和用户触达,这种能效会比传统中心化电商效率更高。

至于品牌力,目前国货品牌相对于国际大牌,还需要时间沉淀。但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通过产品力、渠道力的加持,让消费者对于其认知越来越全面,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中国品牌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必然要经历的。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