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30日,美国会研究服务局发布《海军下一代攻击潜艇项目:背景和国会议题》报告,详细介绍了SSN(X)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概况、性能特点以及战略意义。自1954年1月24日美国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首航以来,核潜艇逐步确立了其作为核三位一体之一的支柱地位。确保了军事大国全域核威慑能力,开拓了“深边疆”对抗博弈战线。美智库甚至将核潜艇主导的水下战定义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长期以来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实践沉淀促使美国与俄罗斯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足发展。那么,从能力建设角度而言,美俄核潜艇能力建设各有着何等独到之处?大国水下战略博弈又将有着何种发展态势?
史海转圜,“鹰”与“熊”的铁喙与傲骨
英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曾言:“一支作战舰队往往是最好的谈判者”,美俄海洋权益的博弈图谱向上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以苏联为首的新兴国家方兴未艾,以一种不同于旧日资本帝国的新面貌向世界展现了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为谋求世界霸权,美国采取扩张性对外策略,以军备竞赛为基,以核战略威慑为锁,以颜色革命为链,以局部战争为刀,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数十个领域与苏联短兵相接。在冷战期间漫长的大国博弈中,其中海洋以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其所蕴藏的无限可能,受到了美俄双方的格外青睐。
面对二战后美军庞大的海军力量,苏联国防部与海军军事专家敏锐地注意到:对于以“大洋海军”为目标的苏联海军来说,意图冲破美国所打造的海洋牢笼,必须以潜艇为特别锋矢力量,实现了以较少的工业经济投入换取更快的规模战斗力。苏联海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夏天提出了关于1946-1955年军舰建造十年计划的建议。1952年后,611型Z级大型潜艇和613型W级中型潜艇逐步列装苏联海军舰队,Z级潜艇以封锁与干扰为战术目标,计划在大洋和远海海域、于敌人基地附近和海上交通线上使用;而W级潜艇则以保卫与反击为目标,大量部署于近海海域。由此,苏军潜艇发展的帷幕缓缓展开。
1958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627型N级十一月号下水。苏联潜艇部队经过系列装备更新迭代之后,在航速、航程、打击能力、下潜深度等多个重要指标均取得了质的飞跃。1969年,世界上第一艘钛合金核潜艇——苏联海军66型级核潜艇试航,其潜航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0节,至今仍然无人能出其右。80年代初期,苏联潜艇部队和海军的发展登峰造极,1980年,享誉甚丰的“海底黑洞”——基洛级常规潜艇服役,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潜艇台风级于1981年研制成功,携带20枚SSN-20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配备10个核弹头,共建造6艘。到1981年台风级服役时,苏联战略导弹潜艇增加到62艘,弹道导弹950枚,而同期美国导弹潜艇数量为40艘,导弹648枚。苏联潜艇部队力量配备与战略目标与其装备发展同频共振,60年代初,苏军逐步拓展潜艇部队任务领域,由最初的近海防备,到远洋战斗侦查,再到突破美军反潜防御阵线,最终到系统性深入大洋海域以期达成战略威慑目的,苏联潜艇部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苏联海军的战略空间与大洋军事存在。

与之相对,向来以“本土绝对安全”自居的美国人认识到了苏联非对称式的海军发展已然威胁到了其绝对不容动摇的本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