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相张九龄去世后,在有人推荐宰相人选时,唐玄宗都要问一声:“风度得如九龄否?”为什么有这样一问?因为在唐玄宗心中,张九龄风度优雅,举止得体,而且直言敢谏。可以说,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难得的贤相。他无论在位不在位,都忠耿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为时人崇敬、仰慕。他识才辨人,启用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王维、杜甫写有颂赞他的诗篇。张九龄为诗,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望深远,对扫除初唐时期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十三岁那年,以书信干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过信后大加赞赏,说:“此子必能致远。”这一声赞誉,对少年张九龄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张九龄二十四岁时,也就是公元702年,进士及第。翌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时,偶然间读到张九龄的文章,不由就赞叹起来,说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的文人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欣赏之心,让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有如沐浴在温暖的生命阳光中。
又过了四年,二十九岁的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翌年夏天,奉使岭南,就便省亲。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张九龄萌生了归乡之念。恰逢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后,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改任左拾遗。
张九龄在唐玄宗即位的第二年,上书宰相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然而,张九龄在任左拾遗后,终因与姚崇政见不同而有了嫌隙。起因于他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又过了三年,716年秋,三十八岁的张九龄“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并未闲居,他心心念念要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必经此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而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