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 探索历程 人类文明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基本逻辑,进而辨明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前,人们看待世界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视野中。这固然跟“三个国际”(即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的历史渊源有关,不过在思想层面,也反映了19世纪欧洲的遗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分并不严格,“世界政治”主要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国家间)政治”。而在现实层面,无疑也反映了20世纪苏联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巨大影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使“世界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不过由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一时陷入低潮,资本主义加速在全球扩张,人们也很难在理论上产生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我国学界比较早使用“世界社会主义”概念。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打开了重新认识世界政治的新视野。最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推进,我国学界已编写出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认识的教材,依次论述共产党执政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状况,拓展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在苏联解体后,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中国没有继续坚守住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而是如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希望的那样重蹈苏联覆辙,那么世界社会主义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才可能重新兴起。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与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更快地从低潮走向振兴,中国则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壮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这不仅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广阔、深邃的世界历史视野,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刻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总体而言,我们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认识在以往的世界视角之外强化了中国视角,同时并重“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看世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更加自觉的主体性能动性。具体而言,我们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新认识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是“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样探索、从陷入低谷到谋求振兴的发展历程。其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历时最久。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问题在于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来论述社会的改造,难逃形而上学的窠臼,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堪称“科学”,正在于它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并揭示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真理大厦。更为根本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并非终结了真理,而是开启了通过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来接近真理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亦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不要忘了“两个决不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最终建成注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少数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巴黎公社运动虽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仅仅存在两个多月即被扼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确立,均显示了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晚年曾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即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苦难而吸取资本主义的成就,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证明了这一天才论断。列宁晚年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考,毛澤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均指向如何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不断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切近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相比于率先走上现代化进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均是较为落后国家,本来就有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紧迫感,加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需要,现代化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议程。而工业化一直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观诸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是由率先通过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引领现代化潮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也突出地表现在其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重工业。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普遍历史进程,根本旨趣在于通过理性化控制来实现效能最大化。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普遍历史进程与现代化的普遍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同步的,故而现代化本身也有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和激化,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和明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探索也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从被动走向主动。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现代性后果的被动反应,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人类开启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积极效应的主动追求。
第四,社会主义发展并无固定模式。在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中,从一国向多国的发展显示的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显著变化。然而,苏联模式本身就是战时极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僵化,其弊端开始凸显。其根本问题在于错误地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甚至要转入共产主义,因此没能从苏联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出发来不断完善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苏联共产党长期奉行大党大国主义,把苏共经验和苏联模式神圣化,忽视社会主义国家各国的具体情况,压缩了各国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