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发展 实践运动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成为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最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给世界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本国具体国情,领导本国人民开展革命运动,先后取得了从一国的胜利到多国的胜利,从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成功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多年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原创性历史贡献,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主要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始终保持先进政党的本色,根本原因在于既能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能在实践中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第一,在夺取政权道路上,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了世界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道路理论。
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开展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虽然给中国以巨大鼓舞和启示,但是,中国革命是不是照搬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经验,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对于这一问题,中共在成立初期的确有不同认识。依马克思主义观之,“照搬照抄”别国革命的经验是不可能成功的。恩格斯曾严肃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思想斗争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摆脱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及经验的束缚,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一革命理论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引领中国革命向农村进发,而且还表现在它对农民阶级这一革命动力的创造性的发现,即中国革命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参加和领导,而且还要充分动员广大农民参加。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革命动力性的认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由于时代和国情的限制,他们对于农民阶级革命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这个阶级即使可以被当作一个阶级,他们也“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虽然列宁对于农民的革命性曾有一些新的认识,但俄国十月革命仍是以工人和士兵为主体的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与俄国不同,新兴的无产阶级虽然是最革命的,但是人数少,力量有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是农民。毛泽东同志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同志抓住了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不仅在革命道路上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而且逐渐形成了紧紧依靠工人和农民广泛参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第二,在社会主义发展形态上,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形态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前提。由于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仅作了一些原则性的假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但并未详细描述两个阶段各自的发展过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并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划分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另外,列宁还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其对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发展阶段问题也未进行详细的阐释。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认为革命的第一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初步探索。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前途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学说。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的社会实际,及时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理论和实践大大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社会的干劲和热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当时苏联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和国内“左”的思想影响,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观意志被过分夸大,盲目拔高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从而导致严重后果。“文革”结束后,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科学判断,而且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③。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到21世纪中叶“三步走”战略,这是对以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保持快速而穩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梯式递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学说的创新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上,大大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回答,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从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的构想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最终价值指向。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生产力、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的论述,也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