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从理论传播到革命运动、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封闭建设到改革开放,这其中有高歌凯进也有低谷徘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创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再一次被激发。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社会主义也面临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惑。从理论上来说,对科学社会主义某些核心观点的片面性认知,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阐释力;从实践上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着能否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所遇到的难题,也面临着科学社会主义如何指导各国结合本国实际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这些难题和问题或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或者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诉求。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厘清科学社会主义發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挑战并给予科学阐释,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力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的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已有的一些研究范畴和思想观点面临着学术“尬”境,需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阐释。这些范畴和思想观点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术话语转化,如“贫富差距”“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等,需要对其内涵作出新的学理性论述;有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变化以及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原有对基本原理的研究逐步淡出学术视野,如“暴力革命”“争得民主、夺取政权”等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观点、概念,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调整而阶段性地成为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需要因时因势地对这些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观点以新的阐述说明,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释力。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要随着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思想理论最本质、最核心的观点,产生于一定时代又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恩格斯曾经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概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思想”,列宁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①,都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观点和概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反映它的基本立场、纲领策略和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核心观点和概念,或因经典作家在当时没有对其作出明晰的规定,或因时代条件和话语语境变化,原有的规定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导致人们在理解核心观点和概念时出现偏差、形成片面认知,因此需要给予新的科学阐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观念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面临着新的挑战。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1891年)、《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1895年)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1894年)等著作中,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以及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作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分析、阐述;列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在《国家与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阐释,以及根据对帝国主义发展变化的研究提出“一国革命胜利论”的思想,都是正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挑战,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释力的典范。
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力,要把握时代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对时代课题的阐释和回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演进,其思想体系和核心观点应反映时代变化的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②认识、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在坚持它的核心观点、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中的问题作出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并赋予其时代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需要加以科学阐释的核心观点,最集中体现为“革命”和“自由人联合体”两个核心的概念。“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同阶级斗争观点、矛盾观点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中,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条件下,革命是一部分人“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③,即采用暴力方式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列宁也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问题就在于,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还要继续“革命”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继续“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不断革命”是指多次分阶段进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还是持续不间断进行社会政治革命?一个国家的“革命”是内生的还是外输的?这涉及到掌握政权后的革命阶级转变身份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长期困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赋予“革命”以新的内涵,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它们“扫除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同志不把“革命”仅仅作为“争得民主”“夺取政权”的手段,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层次,阐明了“革命”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的社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