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 赵炜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 新工作场所特征 青年就业群体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新就业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的机遇

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数字化浪潮下,伴随着新产业、新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在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灵活就业、弹性工作日益盛行,形成就业形态的新格局,给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创造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和新型职业种类。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青年劳动者。2019年,全国餐饮外卖骑手总数突破700万,网约车司机总数突破3000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参与共享经济的平台从业者人数,2015年到2020年增加3400万人,年均增长率9%。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数字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降低了劳动者的求职成本,进一步减少了搜索时间。在传统模式中,劳动者进入职业岗位要经历面试、签订合同、入职和技能培训、工作任务分配、工作考核、薪资发放等多个复杂的环节,而在平台上只需注册和接单两个步骤。非全日制用工、短期用工、劳务派遣、多种形式的外包等灵活用工方式进一步简化了就业程序并增加了就业机会。

灵活性大、自由度高的劳动用工方式适合青年人独立性强的特征。个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完成内容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个体生产者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减弱,独立自主性增强。青年就业者在扁平化的组织形态中较少受到上级的逐级管理,更容易彰显个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劳动者崇尚灵活化和多元化的工作方式,也更重视自由和平等。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工业化阶段形成的控制方式。无论是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内容、时间、场所、薪酬福利,还是劳动资料的提供方式和劳动过程的监督方式,与传统劳动关系相比都更加弹性化、灵活化和数字化。数字技术正以各种方式重塑着劳动过程。对时间、空间以及现场生产过程直接控制的减少,使得部分劳动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支配时间或在自选的空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不用在严格规定的空间、时间和频率下劳作。

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给青年就业带来的挑战

数字技术、新业态和新用工模式的发展,扩大了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机会,优化了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能动性,提升了其利益博弈能力。但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波动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青年群体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

总体就业压力增加且不确定性显著。当前,青年人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近年来,由于国际经贸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经济增长和就业都面临新的压力。受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及全球相应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影响,部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外移东南亚国家,一些加工制造业岗位从中国转移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年人就业的难度。

非正规就业的数量和比例显著提高。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有了巨大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大多属于灵活化工作。灵活化工作是一个包涵非正规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以及零工经济岗位等多种就业形式的概念。灵活化的劳动关系日渐常态化,灵活化工作成为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就业类型。零工经济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两类工作:第一类通过计算机在线执行,可以在全球范围组织;第二类是由在线公司使用网站和移动应用在当地执行服务。这两种类型的工作都高度依赖信息通信技术。零工经济在全球范围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劳动关系和工作时间更加灵活。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