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作者 董振华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重要法宝。坚持守正,牢牢守住根本原则不动摇,才能确保前进方向不偏航;坚持创新,善于顺势而变、随势而动,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深刻领会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有利于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内涵和本质,有利于增强守正创新的行动自觉,有利于推动现实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守正创新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守正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鲜明的守正创新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哲学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其思想观点有着直接的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理论,在守正创新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而创立了具有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崇尚自我意识哲学。但很快他们便意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问题与不足,从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开始转向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投合耽于幻想、精神萎靡的德国民众口味的哲学斗争,使之信誉扫地。”②他们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深刻意识到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的二元对立传统的不足,深刻意识到了近代以来哲学界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不过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深刻意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保守倾向。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由此,马克思基于实践基础,将实践视作从事实向价值飞跃的过程,真正打通了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念之间的二元对立,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难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追求自由的价值理想,摒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实践这一人的存在方式,明确了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努力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紧紧抓住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构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列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长期的革命和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列宁生活和革命的环境已经同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很大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要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而列宁所在的沙皇俄国则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在这样的条件下,列宁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创立了科学的政党理论,有效回答了先锋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丰富了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列宁哲学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定义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可以说,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时代化的成果,有力指导了前苏联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列宁主义守住了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住了“人的解放”和“追求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确保了社会主义原则方向立场没有偏差。列宁主义也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之“新”,在革命方式路径、哲学观点、政党学说等方面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④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够书写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总之,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正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体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是实践观点的内在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逻辑,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规律。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