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玉来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扩大内需 日美摩擦 出口导向型 泡沫经济 前川报告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3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统计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44%左右。1976年至1985年,日本占美国贸易逆差为39%,当时,美日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贸易摩擦,领域包括纺织品、电视机、汽车以及半导体等。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日本放弃了出口导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扩大内需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

贸易摩擦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日本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方针

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创造了战后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当时,日本经济形势正经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转型也在加速。1955年至1973年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9.1%)阶段正式落幕,日本已经在1968年赶超联邦德国,经济总量跃升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二位。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冲击一度非常严重,但它很快摆脱影响,经济步入稳定增长时期(1974至1990年),实现了年均4.2%的稳定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经济占比迅速下降,从1955年21%降至1980年的3.8%;第二产业则从36.8%上升至40.1%(1970年曾冲高46.4%);第三产业从42.2%增长至1980年56.1%。仅就制造业而言,经历了从轻工业为主转为重工业为主,石油危机之后,又从“重厚长大”转向以“短小轻薄”为特征。

由于对美国出口持续增长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来自美国压力不断加大。战后初期,日本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而美国二战后经济一枝独秀、成为世界最大市场,日本经济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摩擦就已经爆发,而且摩擦领域也从纺织品(50年代-70年代)逐渐升级扩大到钢铁制品(50年代末-80年代)、电视机(60年代-70年代)、汽车(6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及半导体产品(70年代-80年代)。1970年美国对日贸易赤字为12.4亿美元,到1980年扩大到104亿美元、1987年攀升至569亿美元,对日贸易收支成为美国经常收支结构失衡的主因,如1981年对日贸易逆差超过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一半以上(56%)。贸易失衡成为日美之间交涉的难题,特别是美国出现“双赤字”之后,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20世纪70年代后期,“内需为中心”开始出现在日本政府的文件之中,而且逐渐被频繁应用,在政府内部也慢慢形成了共识。1979年1月,专门负责日本经济发展规划的经济企划厅长官小坂德三郎在国会做“经济演说”时指出,“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内容已发生变化,去年就出现以国内需求为中心的景气复苏,也就是扩大国内需求”。很显然,内需已经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的支柱。此后,扩大内需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

1986年4月,作为中曾根首相个人咨询机构的“以国际协调为目标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向其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书,它被冠以该机构负责人前日本银行行长前川春雄的名字,这份“前川报告”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份6000多字政策咨询报告的核心观点认为,日本经常收支大幅盈利是一种不均衡现象,长远来看也是一场危机,对日本经济运行及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均不利。因此,应采取扩大内需、开放市场并辅以金融自由化改革等措施,切實摆脱不均衡状态,最终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为两项:把脉日本经济,探讨今后对策。

首先是对当前日本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它认为经过战后40年的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已经在国际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国际收支盈利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扩大,1985年甚至史无前例地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6%。不过,大幅盈利也带来了日本经常收支的失衡问题,这不利于日本经济运行特别是与世界经济相协调,之后,日本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针,最好方向就是以内需为切口,大力丰富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其次是探讨日本今后的经济政策目标。该报告提出,应探索制定可以缩小经常收支失衡状况的中长期政策目标,并且日本政府要向国内外公开该目标。报告认为,出现经常收支大幅黑字是基于日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通过改革让经济结构转向国际协调型。在这一过程中,恰好可以不断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并承担与日本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义务,建立与世界经济协调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经济之外,日本还要在科技、文化以及学术等多个领域为世界作出贡献。

以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重点勾勒日本经济政策的主线

当时日本经济未来蓝图规划,重点提出日本要转向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因此,要构建内需主导型经济,放弃传统的出口导向型模式。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