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成:中华文明之魂
作者 姜义华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中华文明 人文化成 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022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指出:“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及“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明荣辱”,不约而同地都指向中国几千年来一以贯之所坚持的“人文化成”,而这正是中华文明之魂。

人文化成的历史基因和核心思想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指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矛盾运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在深入观察与研究人、人类、人类社会创造的自己所独有的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由天下人所共创,文明的成果为天下人所共享,从而保障人、人类、人类社会得以沿着正确的路径向前发展。

人文化成,就是以人、人类、人类社会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也不是以和人的存在毫无联系的物的世界为本位。《尚书·泰誓》记述周武王一段名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华文明中,人很早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人的存在,乃是社会性的存在,群体性的存在。中华人文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人从草昧到文明,中华文明的不断前行,都和人的群体性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多层次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联系在一起。

人为贵,尤其民为本,是全部人文化成的起始点。《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書·泰誓》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庄公十四年》中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都明白无误地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论述都非常清晰地说明,正是这些现实的具体的人,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实实在在的社会力量,方才是文明生成和成长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

人文化成,就是人与人之间要讲仁爱。孔子说:“仁者,人也。”指的就是人具有“仁”的品格,人也只有在具备了这种“仁”的品格时,方才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什么是“仁”的品格?孔子说:“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应当做到爱人、立人、达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具有这样品格的人成为社会的主体,群体方才能够稳固地真正形成,社会方才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和积极成长。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