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江战役,是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追击的第一场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的进攻战役。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电波中的领袖风范——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专题展览中,展示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香山期间运筹帷幄、指挥渡江战役时发出的珍贵电报手稿。这些手稿再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香山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指挥百万大军在绵延千里的战线上纵横驰奔的恢宏时刻,充分彰显了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远见。
渡江前的形势
1948年秋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此时的国民党军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其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仅剩下100多万人。这些部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的漫长防线上,已经无法在战略上组织有效的防御,又因屡打败仗,纪律涣散,士气低落,战斗力很弱;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余人增至358万人,不仅拥有强大的炮兵,而且拥有一定规模的铁道兵、工程兵、装甲兵和通信兵等。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强,大兵团作战经验丰富,纪律严明,士气更为旺盛,与国民党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国民党在军事上丧失了有效防御能力,政治上也陷于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境地。正如毛泽东所说,“业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仍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利用“和谈”烟幕作掩护,凑集重兵筑起长江防线,加紧布防,企图以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保住其“半壁江山”,再伺机卷土重来。
中共在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时刻,对国民党反动派提出的“和谈”要求以及各阶级的政治动向,予以密切关注。是将国民党反动政权彻底摧垮,还是折中妥协使革命半途而废?这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深刻揭露国民党“和谈”阴谋,及时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表明了中共夺取彻底胜利的决心。
中共中央认为,“胜利局面已定,用战争方式可以解决是毫无问题了”;可是“用和平方式达到胜利,以便使国家少受破坏,多保存一些人力物力,使将来的和平建设多一份物质力量”。据此,为使中国人民尽快得到真正的和平,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愿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同时,他又告诫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接受并实现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前,丝毫也不应当松懈自己的战斗努力。
渡江计划的演變
渡江南进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长期周密擘画的战略决策。早在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在关于淮海战役作战部署的电报中,就提出1949年秋季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渡江作战的大体构想。淮海战役结束不久,毛泽东就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确定“三月底开始渡江战役的计划”。渡江作战的时间第一次定下来了。为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中央军委同时决定“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职权”。这样,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直接变为渡江战役总前委。当和平谈判开始后,为了给国民党政府考虑和签字的时间,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中共中央放弃了3月底渡江作战的最好时机,又几次将渡江时间推迟。但无论是战是和,人民解放军都必须过江,绝不许中国“南北朝”的历史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