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艘海轮
作者 刘功宜
发表于 2023年2月
1956年,刘双恩(左二)率团访问波兰格丁尼亚港

开创党的航运事业

经过一年多的转战,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在那里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5条是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从此被提上日程。那时,国民党政权还占据着全国大部分疆土,共产党拥有的最大城市是哈尔滨,而它并没有对外通道。大多数民主党派领袖滞留在香港,只能把他们先运送到朝鲜的罗津港,再从铁路转往哈尔滨,这就需要有海轮。党中央把建立船队的任务交给了党的地下企业香港华润公司,同时向全党征集航海人才。可是几个月过去,竟无回音。恰在此时,上海地下党海关总署支部突遭变故,转到香港华润公司,负责筹建海运公司,王兆勋任经理。他推荐老朋友、航海家刘双恩共同创业。刘双恩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从厦门来到党中央的直属机构参与建国大业,从而命运大转折,迎来人生的鼎盛年华。

1948年8月,华夏企业有限公司成立。刘双恩为此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首先购买了一艘英国二手船,改造成客货轮,所需的1.2万两黄金是华东局财经委拨付的。然后他赶赴内地招兵买马。他曾经担任过航海教官,培养过许多进步青年,此时得到积极的响应,先后介绍34名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师生进入华夏公司。其中的17名党员是当时全国高级船员中共产党员的全部。刘双恩和刘松志则是仅有的2名持有甲级船长证书的共产党员。从一个都没有到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坚强的团队。1949年4月28日,党的第一艘轮船“东方”号首航塘沽,注冊为巴拿马船籍,刘双恩任船长。潘汉年、夏衍、许涤新是第一批乘客。这一天成为共产党开创远洋航运事业的标志。

后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访问大连,登上“东方”轮,看到那么多船员竟然都出自他亲手创办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既感到意外,又感到自豪。师生共唱集美校歌。

随后,刘双恩向国际航运市场进军。国际航运是国际货物运输及代理的综合业务,集法律、金融、贸易、船舶、服务于一身,千头万绪,业务函电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缩略语,要求有极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在刘双恩的带领下,华夏员工废寝忘食,克难攻坚,虚心向专家学习,很快掌握了业务技能,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团队。后来,华夏公司成为新中国国际航运的龙头企业,当之无愧成为新中国远洋航运的摇篮。

华润公司先后运送22批上千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到北方。前期以租船为主,“东方”轮参与了最后两批民主人士的运送。东北解放区的恢复生产、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南、解救上海“两白一黑”危机、发行新版人民币……运送这些战争和建设急需的物资,背后都有华润公司的身影。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其实,小车里的许多支前物资都是华润公司从海外采购,由华夏公司派船运送的。

自觉走上革命道路

刘双恩没有革命引路人,完全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找到真理的。1909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福建泉州百源村,1928年1月毕业于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心怀救国图强的愿望,阅读进步书刊,寻找心目中的真理。在营口港,他目睹侵略者割断抗日志士的脖颈,捆绑在广场上暴晒,直到血液流尽死去,内心充满愤怒。1932年,一个朋友托他把一部无线电台转交给东北抗日联军,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任务。可惜事后失去了联系,痛失了加入党组织的机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开办读书班,介绍进步书刊,引导有为青年。抗战胜利后,经开明人士郑公盾介绍,刘双恩回母校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任教,那里的学生运动从此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46年12月,经许新识、洪遂明介绍,他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他转任厦门港领港。10月,他担任中共(闽中)厦门市工委书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监察委员。家里就是工委机关办公地点。领港职业薪资丰厚,他把大部分收入用来购买粮食、武器、西药,以供应游击队。他经常举办家宴和社交沙龙,既掩护了工委机关,又建立了上层关系,为许多中共党员搞到国民身份证并将其安全转移。他说服开诊所的四弟为游击队看病疗伤,毕业于上海仁和助产士学校的妻子俞琼惠帮助护理。他跻身上层社会却平等待人,乐善好施,倾囊相助,主动无偿献血,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刘双恩

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轮船

方枕流船长1916年出生于无锡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他边打工边学习,靠刻苦用功,考入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1938年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重庆海关工作期间,他常到刘双恩创办的读书班阅读进步书刊,多次著文批评高层官员贪污腐败,花天酒地,以权谋私,这引起刘双恩的注意。刘双恩开始有意地接近他。抗战胜利后,方枕流、刘双恩等人联名上书,坚决反对请洋人重回海关任职。意见没有被政府采纳,他们愤然辞去海关高薪职务。方枕流几经转折,最后调任国营招商局“海辽”轮的船长,与在厦门担任领港的刘双恩相逢。刘双恩重续旧谊,每次在厦门都与他彻夜长谈,收听新华广播,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本文刊登于《党史博览》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