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朱毛 下有方邵
作者 陈家鹦
发表于 2023年2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苏区曾被毛泽东称作“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并有“模范省”的光荣称号。苏区军民备受鼓舞,个个斗志昂扬,人人牛气自豪,于是一则“上有朱毛、下有方邵”谣谚就在苏区广泛流传开了。这句历史谣谚,充分反映了当年赣东北苏区军民对自己的领袖高度信赖和由衷钦佩与热爱。

方、邵均为农家子弟,从同窗挚友成长历练为革命家

方志敏、邵式平两位都是江西省弋阳县人。方志敏于1899年出生在一户农民家庭,家在漆工镇。在乡村念了几年私塾,1916年进入县城高等小学。1919年秋,他高小毕业后考取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设于南昌)。1921年6月,因带头揭露校方反动腐败劣迹遭“除名”处分。同年9月,赴九江进入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南伟烈学校。1922年春,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产生浓厚兴趣。方志敏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想飞跃”,认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1922年6月底,他决定弃学,“漂流上海滩”,投身社会活动。这年8月初,他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月底便奉命回江西播撒革命火种,从此走上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邵式平,1900年1月出生在弋阳县邵家畈一户世代务农家庭。童年也在乡村启蒙,老师给他名取“式平”,其意是希望他抱有“拭尽人间不平”之志,为民做一番事业。1916年考入弋阳县高等小学,与方志敏“同窗三年,结为挚友”。1919年夏,邵式平考入南昌一中。他与同在省城读书的方志敏等一起加入了由袁玉冰、黄道等在南昌发起成立的进步组织“江西改造社”。1923年秋,邵式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25年,他由陈毅和黄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邵式平常常与黄道结伴去北京大学红楼听李大钊、赵世炎、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演讲,眼界大开。

邵式平刚投身党的怀抱,就在党的主要创建人李大钊等直接领导和熏陶下开展学生运动,经受了非凡的斗争历练。他的名字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活跃的学生运动领袖,邵式平的名字上了黑名单,被反动当局诬为“暴徒”而遭到通緝。中共北方区委为了保存实力,紧急安排一批革命斗争骨干逃离北京。于是,邵式平便以“北京沪案后援会湘、鄂、赣特派员”的公开身份,回江西与方志敏并肩战斗,推动国民革命,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方志敏策划“两条半枪闹革命”。邵式平“大闹天师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开展起来。在中共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方、邵二人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江西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1926年春,方志敏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身份推动国民运动之时,邵式平于5月中旬奉党的指示南下南昌,投入到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邵式平积极配合江西农运领袖方志敏的工作。在这年夏秋两季,他与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等奔波于弋阳与南昌之间,一边忙于建立基层中共党组织,一边开展拥护北伐军进入江西的各种活动。

邵式平与方志纯回到家乡,与弋阳县漆工镇临时支部取得了联系。接着漆工临时支部发展了雷夏、舒翼、杨立程、范荷香等进步青年和斗争骨干加入党组织,中共弋阳特别支部即在县城正式宣告成立,邵式平担任了第一任特支书记。方志纯曾回忆此事说,邵式平“影响日大,威望日高。在他的组织下,他与我及雷夏、黄镇中、舒翼、胡德兰等党员同志一起开会,建立了弋阳党支部,邵式平同志为弋阳县第一任书记”。

9月,邵式平出任国民党江西省监察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与方志纯再度转回家乡弋阳发动农民运动。

11月中下旬,江西省农民协会成立,方志敏任秘书长。邵式平协助方志敏领导全省的农民运动,并以省特派员身份深入赣东赣北考察并指导农民运动的开展。在北伐军迅速进入江西的大好形势推动下,邵式平配合尚在南昌的方志敏,支持黄镇中、方远杰等领头组织农民赤卫队举行了漆工镇暴动,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统治的漆工镇警察所,在赣东北地区造成了轰动影响。“两条半枪闹革命”,方志敏是倡导策划者,而具体付诸实施者却是邵式平及黄镇中、方远杰等人。邵式平以中共弋阳特别支部的名义,派出共产党员雷夏去接管漆工镇警察所,担任巡官职务,将获得的“两条半枪”交给了他,并提出接管后警察所必须接受漆工镇党支部的直接领导,必须把武装交给地方农民自卫军,必须与农会一起做农民运动等若干要求。

1926年秋季,邵式平在弋阳建立了国民党弋阳县党部。邵式平兼县党部书记。他以书记和“特派员”的双重身份,主持组建了国民党弋阳县政务委员会,暂兼任主任。他所掌控的县执行委员会委员多为共产党员,工会主任方志纯,农会主席方远辉,妇女解放协会主任范荷香。

本文刊登于《党史博览》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