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
在济南城东北、黄河的南岸,有一座孤山名曰华不注山。此山为泰山北麓遗脉,虽然海拔仅有197米,但因位于低洼的平原,尤显险峻峭拔。山名“华不(fū夫)注”最早见于《左传》:“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记载的是公元前589 年齐晋“鞍之战”爆发,齐顷公战败,晋军追杀,绕着华不注山跑了三圈。“华不注”三字源自《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是“萼丕”的借字,即“萼跗”,花蒂。“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就是说像立于水中的花骨朵。


历史上的华不注山一直是文人墨客登临和歌咏的对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其描述为:“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李白与杜甫同游齐州(今济南市)。李白泛舟鹊山湖,登临华不注,写下名篇《古风·二十》:“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五百多年后的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曾在济南为官的元代画家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湖州,为好友周密绘制了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描绘了华不注山和鹊山及其周边渔耕农作的田园秋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摄影世界》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