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的音乐深受圈内外人士的喜爱。他的影视剧配乐几乎家喻户晓,从斩获“飞天奖”的《水浒传》,到摘得“金鹰奖”的《嫂娘》,再到问鼎“金鸡奖”的《红高粱》与《孔繁森》。而对于更受业界关注的专业音乐创作领域,赵季平的很多体裁作品同样收获了巨大成功,其中有一类创作尤为耀眼夺目,那就是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一直贯穿其创作生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较为重要的代表作有为管子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1981)、《庆典序曲》(1998)、《大宅门写意——卢沟晓月》(2002)、胡琴与乐队协奏曲《心香》(2004)、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庄周梦》(2006)、为小提琴、古琴、女高音与乐队而作的《幽兰操》(2011)等,涵盖了大型组曲、大型协奏曲等。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器乐的审美呈现出追求音色个性化的特征,在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亦体现出了这样的审美旨趣,即便是在受到西方管弦乐队音乐追求音色融合统一的审美影响与冲击,作曲家在他的此类创作中依然能在借用西方技法的情况下坚守传统器乐审美规律。本文试从理念、技法与形式三方面来评述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音色观念。

一、理念上——充分尊重民族器乐个性
近年来,中国民族室内乐新作频频诞生,并且较民族管弦乐创作更为成功而受到更多褒奖。民族室内乐作品的成功实践与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艰难探索两者的不同境况,引发了音乐创作领域及音乐学界的思考,究其原因,似乎与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能清晰呈现丰富多样音色不无关联。荷兰学者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曾在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上指出中国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比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更值得被创作和推广,期间也有中国的民乐演奏家发表相同观点,即认为在演奏民族室内乐作品时会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乐器配合的乐趣,而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则很容易造成被统领的感觉而令人乏味。上述观点,其实都是围绕中国传统器乐追求个性化音色效果这一核心审美旨趣而言。
不难发现,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透露出对室内乐创作手法的借用。聆听过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人都能在对整部作品进行宏观把握的同时,清晰听到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和个性,以及不同乐器在如室内乐般的互动交流对话中产生的巧妙过渡与融合。他将具备一定结构功能特點的音色作为语言材料纳入总体创作构思之中,通过对音响的控制获得音乐的结构张力与发展动力,呈现在具体的民族乐队作品中,如《庄周梦》《庆典序曲》《大宅门写意——卢沟晓月》等等,其所获得的经验不仅十分可取,更形成一种独特的技法。赵季平通过成功实践向我们证明了以民族室内乐的思维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是非常可取的,正是通过对不同乐器音色的尊重及对民族室内乐创作手法的借鉴使得他的作品巧妙地避开乐队纯粹嘈杂响亮音响的漩涡,从而细腻地呈现出民族乐队所特有的魅力。
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手法调制和渲染民族管弦乐队的音色效果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已得到包括作曲家、音乐学家在内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李西安曾指出:“新型民族室内乐的诞生不仅为我国民族器乐领域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也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1]在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期间的两次相关讨论中,作曲家贾国平曾在回答笔者就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创作提出的相关问题时,对借用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手法进行民族管弦乐创作的这一做法表示肯定。
